2024年以来,我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8”具体安排和区委“1139”具体措施,紧紧围绕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努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加快建设绿色崛起现代化枢纽城区贡献更多工商信力量,奋力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进程中勇当先锋、争作表率。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党建工作总览
今年以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并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专题研究部署4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年累计开展“第一议题”学习48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达12场次。在党员教育方面,全年共组织党员集中学习40余次,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集中学习7次,同时制定党纪学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专班,推动学习教育覆盖全体党员,围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展集体学习16次、专题研讨2次、专题党课3次,累计发放学习资料60余册,并观看警示教育片2次,实地参观警示教育基地1次。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我局积极推进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设“四强”党支部,提升组织生活质量,规范党建工作资料,落实党建工作制度,并及时完成党总支、支部补选工作。在党内生活方面,按要求召开2023年度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开展党员评星定级,选出五星党员8名,全年共召开党员大会5次、支部委员会12次、党课4次。在党费收缴管理方面,我局严格标准,认真录入《党费收缴登记本》。为进一步落实区委“双年行动”工作部署,局党组班子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常态化开展机关作风监督检查,签订责任书,每季度开展廉政提醒谈话,并修订《源城区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工作人员考勤制度》《源城区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监督考核制度》《源城区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作风建设制度》等多项制度,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确保机关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二)科技孵化器建设
1.服务载体与资源整合。积极为辖区的孵化载体提供全方位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在孵企业培训学习2场,累计参加培训企业74家。对新入孵的12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政策宣讲与辅导,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对接运营载体与政府各部门衔接工作。
2.实地走访与了解企业。为促进在孵企业高质量长效发展,提升孵化器的服务意识与水平,组织开展企业走访活动,累计走访企业86家。通过零距离走访座谈,深化服务,持续跟进,为企业精准对接所需资源,助力企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区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有6家,1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今年新增引进入孵企业36家,累计在孵企业总数184家,累计申请专利116项。
3.加强管理与协同创新。加强孵化器运营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团队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完善孵化器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政策合力,为入孵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政策支持。同时也加大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平台,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项目到源城区创业发展。
(三)高新技术发展
1.复审辅导高企,提升认定质量。今年,我们紧密围绕市科技局下达目标,聚焦科技创新,对28家复审高企进行全面梳理,对6家首认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和政策宣传。为提高申报质量,对18家申报企业实施一对一辅导,目前已有14家通过网上评审。
2.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助力企业发展。积极组织调配人员力量开展入库评价工作,通过逐一联系沟通,对68家高企和去年入库的62家企业进行核查与引导。2024年共有56家企业成功申报入库。
3.精准服务科技企业,确保数据上报质量。持续跟踪十大行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的5家规上企业,实地走访并宣传科技惠企政策,解决企业困难。同时,督促企业准时上报数据,确保数据准确全面,共同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1.积极推进各级选派首批千名“百千万工程”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精准对接服务典型镇村。目前,我局已成功推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分别与源南镇、埔前镇签订《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帮扶工作协议书》,并顺利开展科技帮扶工作。
2.成功联合举办五指毛桃种植与加工技术培训班。10月26日,我局邀请省农科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王森博士授课,从事五指毛桃种植、加工等70多人参加,有效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促进我区五指毛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区“百千万工程”。
3.精心组织科技创新战略专项等项目申报工作。在项目申报方面,共申报了社会项目9项,其中4项通过立项;申报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通过1家。此外,还申报了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认定1家,以及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征集2024年科技成果入县达镇助力“百千万工程”项目2项。同时,组织企、事业单位申报2024年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市县科技创新支撑(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共申报39项,经形式审查推荐33项,最终通过入库30项,共计获得资金575万元。
4.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监管,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根据省科技厅的文件精神,联合市科技局对我局2022年至2023年省重大专项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实地调研,及时解决了项目单位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人才、技术等创新需求,并督促用款单位严格按照科技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有关规定用好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科技工作全面推进
1.科普统计与创新创业推广方面,我们圆满完成了河源市科学技术局布置的2023年度全市科普统计调查任务,并积极助力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十二届“珠江天使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推广,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创业氛围。同时,我们发动企业积极申报2024年度广东省生产力促进协会科技创新促进奖,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
2.在科技活动月与科普宣传方面,成功举办了“源城区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月”系列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氛围。特别是在太阳广场和源西街道新港路北社区的两场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手册285份,有效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兴趣。
3.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年共有2家企业获得“科技金融风险贷”支持,贷款金额达110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同时,我们及时向源城区人民政府汇报了广东崇志实业有限公司不良贷款申请代偿的办理情况及相关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事宜,并提出了后续工作计划。此外,我们还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向承担过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征集科技创新贷款需求,并协助区发改局完善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4.在财政科技支出统计方面,认真完成了2023年度全区及区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统计调查工作,为制定后续科技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型企业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市场大环境的不利影响、经营不善以及后备企业潜力不足等,这些因素导致相关指标难以达到再次申报认定的标准。同时,专项补助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申报积极性,使得今年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总体形势较为严峻。此外,后备企业在财务成长性方面普遍偏低,未能完成区里下达的相关任务。二是奖补资金的拨付存在滞后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受此影响,发明专利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工作均面临较大困难,难以顺利完成。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科技孵化器升级
1.深化政策创新与协同。持续跟踪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的最新政策动态,结合源城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政策合力,为入孵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政策支持。
2.拓展创新资源渠道。加大与大湾区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合作力度,引进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和项目,提升孵化器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科技创新合作,利用区域创新资源的优势,推动源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国际化发展。
3.强化企业培育与精准服务。建立企业成长档案,对入孵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创业辅导、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服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评估、筛选和推广工作,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5.提升孵化器运营管理水平。加强孵化器运营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团队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完善孵化器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强对孵化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确保孵化器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
6.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平台,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项目到源城区创业发展。
(二)高新技术发展
1.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认定。努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挖掘创新潜力,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开展企业人才培训,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对2025年复审的17家高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全面梳理和核实,了解每家复审企业的经营情况,督导企业提前做好复审工作。对于首次认定的企业,我们将大力宣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力度,加强和管委会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收集和挖掘科技创新主体,深入企业调查,从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符合高企认定条件的企业进行培育,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
2.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政策宣讲,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研发费用归集以及深入挖掘辖区内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孵化器和工业园管委会等各类信息渠道全面梳理和整理企业资料,同时加强与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政策宣讲,合理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工作,培育一批具有高强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2025年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入库达到60家。
3.继续做好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的纳统。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的5家规上企业会继续跟踪,实行不定期实地走访每家企业,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与企业开展座谈,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现场研究纾困举措,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督促企业准时上报营业收入数据和工资总额。做到应统尽统,应报尽报。随时掌握企业上报数据动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一是做好2025年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市县科技创新支撑(大专项+任务清单)立项工作,继续组织企业申报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二是贯彻落实区长关于五指毛桃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产业合作关系,成立专家库,提升五指毛桃精深加工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三是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优化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实现从“单兵作战”向“组团作战”的转变,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科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