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源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做好劳动、就业、人才、社保等主线工作,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就业创业服务再加强
一是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今年争取中央、国家就业资金2041万元,已受理审核各项就业创业补贴共1160.34万元,其中灵活就业社保补贴623.85万元,创业带动就业补贴77.1万元。二是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专项行动。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874人,退役军人实现基层就业24人,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4人;在河源市航嘉源实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了源城区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就业帮扶示范基地,围绕育儿妇女等群体打造“共富车间”,开发灵活用工岗位200多个,全区各企业共开发“妈妈岗”就业岗位456个。去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857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70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51人,促进创业363人,创业带动就业1021人,圆满完成源城区“民生十件实事”之一。三是多措并举优化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制定了《2024年源城区春节招用工“以老带新”新员工集中接送工作方案》,2024年总计安排接送了18天共34班次,接送1600多人,其中新员工900多人。积极探索和拓展省外用工市场,携同源城重点用工企业赴省外开展“岗位直聘+校企合作”活动,成功推动湧嘉实业有限公司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校企合作,自去年8月以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协议,分五批次为湧嘉实业有限公司输送800多名实用人才。同时,与金盛源劳务派遣有限公司等67家人力资源机构签订了《源城区员工输送指导性框架协议》,为我区重点用工企业储备了可灵活调动的劳动力2000人以上。四是“夜间经济+人才经济”打造“人才夜市”。丰富求职时间选择,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3场,累计协助企业招用工2870多人次;在“源城发布”常态化推送招聘信息,协助企业招聘员工1800多人次;落地运营源城区就业驿站,就近就便吸纳300人就业,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五是发挥孵化基地创业带动就业作用。累计孵化企业192家,毕业企业159家,扶持创业242人,创业带动新增就业岗位846个,实现总产值达4.1亿元。
(二)劳动权益保障再巩固
一是多措并举高效办案,切实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024年,司法联动开展专项检查6次,巡查用人单位573家,受理涉劳动关系领域各类纠纷投诉共8032件,其中12345热线投诉4898件,国务院欠薪平台反馈欠薪线索1643条,网络舆情反映线索73条,国家信访平台线索71条,投诉举报来访案件1347宗,涉及人数4287人,涉及金额7245万元,劳动监察案件结案率达98%;受理劳动争议案1165宗,案件涉及人数1630人,涉案金额7818万元,全年结案率达95%以上。二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开通了河源市欠薪维权小程序——遭遇欠薪“码”上办,劳动者只需微信扫码即可实时反映诉求,实现“指尖上的维权”。开展了集中接访活动,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建、交通运输、水务、公安、法院、司法、工会等部门,通过近距离倾听劳动者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畅通劳动者诉求反映渠道。三是落实“一企一策”工作机制。对于河源客天下集团、金美家名都项目、春沐源生态小镇项目、碧桂园未来城A1标项目、华创威厂房项目、江湾湖光印项目、万隆钓鱼台一号项目等重点隐患案件,精准梳理欠薪症结,量身定制化解策略,成功处置多起重点隐患案件,通过“一企一策”工作机制累计追讨欠薪1026.71万元。四是深入贯彻落实“123”工作法开展“12345”热线处置,着眼诉求化解开展跟踪问效,坚持首办责任制落实信访处置,严格按法定期限处置办结涉劳动保障类信访案件84宗,初信初访及时受理率、满意率充分提高,源头化解重访苗头。五是充分发挥劳动争议三方联调机制作用,通过三方联调共成功调解164宗;实施源城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行动,调解组织实现力量下沉。
(三)“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一是深入实施“三项工程”,组织开展“粤菜师傅”培训151人次,“南粤家政”培训902人次,“农村电商”培训162人次,“广东技工”培训1948人次,培训后稳定就业2037人次。二是高质量完成2023年度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审申报,截至目前,我区取得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157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职称107人。三是深入推动农村电商产业园高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农副产品电商发展的各链条,结合“融湾”“融深”战略要求,整合埔前镇双头村“双创”产业园的资源,投入100万元进行扩容提质,建成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源城区电商产业园。组建第一批电商达人带货团队21人,开展直播带货378场次,带动就近就业37人。四是对标湾区实践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就业“优服务”行动,通过“走流程”活动,进一步梳理多项办事程序和环节,缩减办事流程和时间,进一步统一核心业务流程和规范,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基本就业公共服务。
(四)人才强区建设再发力
一是高标准完成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结合创业孵化基地资源优势,组织产业与人才对接活动12场次,共柔性引进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在册专家27名,其中博士5名、硕士7名;2024年,源城区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1家,引进博士专家5名,为区域人才流动、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平台基础。二是提升人才服务质效,在广东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开通7项日常业务网上办理事项,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服务,2024年我区累计接收档案2430份,推动各高校对接市人才交流管理办公室完成档案转递,2万余份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档案去向查询和档案业务办理更便捷。深入开展人才行动,优化做好人才引育服务,联合区委组织部成功举办“智启AI新纪元,筑梦创业新篇章——源城区AI赋能创新创业暨AI人才交流大会”,成功签约引进了人才10名、引进项目5个、签约服务项目4个,助推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组建11个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1325人,其中高级职称1079人,中级职称3709人,初级职称6537人;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我区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评价1812人,其中中级1508人,高级304人。四是强化乡村人才赋能,今年在全区7个镇(街道)及教育系统招募30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100%。
(五)推进社保体系建设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办事流程,便民化推进工伤认定办理,聚焦新业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护,受理作出工伤认定结论49宗,受理工伤案件498宗,作出认定结论472宗。全区实现社保参保和信息查询线上办,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82180人,参加失业保险61156人,参加工伤保险74224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69425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7856人。
(六)激活党建工作效能
一是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制定完善《党组工作制度》《第一议题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施方案》等5项党建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党组书记总负责,党组成员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持续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巩固,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制定出台机关考勤管理制度,深化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人员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激励干部职工担当作为、务实重干。2024年开展第一议题学习23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2次,推动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把牢意识形态主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局党组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与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提级网络意识形态把控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涉密人员、保密干部的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经常性的网络安全工作宣传教育。今年来召开意识形态专题会议4次,开展涉劳资关系、社会保障意识形态分析研判会议2次,充分利用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及能力提升学习会议契机,深化网络安全理论知识学习和运用,切实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引导党员主动学网上网用网,积极传播正能量。三是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作风建设年”“攻坚落实年”行动,从严从实加强党员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根据考勤管理制度落实作风建设、监督考核和请销假管理,推动从严管理监督常态化。强化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严肃治理“为官不为”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扎实开展自查自纠,推动窗口服务优化、态度向好、效率提升,高标准推进作风建设。四是强化“九个一”工作制度落实,深入谋划推进包联点“微改革、微创新”工作,结对共建放大兴业社区党建优势,以物业服务为抓手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推动实现以党员联席会议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助推泥金村委积极发挥红色基地优势,推进完成红色基地建设修缮800平方米,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的家族文化相互融合。五是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推动政务公开、职能下放、平台管理,政务信息公开率达100%;以“党群服务赶圩日”为契机强化普法宣传,在群众中取得良好反响。
二、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我局在深化人力资源服务、强化社会保障水平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和风险挑战需要持续深化解决。一是存量就业群体结构性矛盾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求职人数仍居高位,社会就业择业观念还有待加强引导。二是惠企政策措施多、涉及面广,普及深度和广度不够,企业和劳动者仍然存在“不知、不懂、不会办”等情况。三是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欠薪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劳动争议数量攀升,新矛盾新问题涌现,处理难度增大,客观存在执法办案条件不足的困难。
三、2025年工作计划
我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8”具体安排和区委“1139”具体措施,实施“聚源乐业”就业服务,通过岗位提质扩容行动、技能人才培养行动、就业服务能级提升行动、劳动者权益保障行动,推动实现“就业稳、人气旺、经济活、事业兴”的目标,为加快建设绿色崛起现代化枢纽城区贡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力量。
(一)着力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一是积极扩岗保就业。加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岗位供给数量,鼓励国有企业积极扩大岗位数量和人才储备。支持市场主体稳步扩岗,持续开展“局长千企行”“企业一对一联络员”活动,挖掘更多适用于重点群体的岗位,鼓励企业设置更多的灵活用工岗位,建设“共富车间”,吸收居民就近就便灵活就业。二是深化惠企利民政策实施。优化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结合实际推广运用“直补快办”等模式,加大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落实力度,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吸纳就业。继续实施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费优惠、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各类群体创业,纾企业之困,解就业之难。三是聚焦重点群体提升就业保障。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基层流动,围绕“三支一扶”岗位需求科学设置专项岗位30个,深入实施“双百工程”“展翅计划”和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面向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和见习岗位,挖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岗位,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全区动态储备50个左右公益性岗位或乡村公益性岗位。打造航嘉、集创兴等残疾人就业样板车间或就业帮扶基地,帮助有能力有意愿的残疾人实现就业不少于200人次。持续加强新就业形态人员权益保障,拓宽灵活就业人员增收致富渠道。四是推动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促进供需匹配对接,开展南粤春暖“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金秋招聘月、职业指导下基层活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场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不少于20场。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健全标识统一、布局合理、服务规范、运行高效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以源城区就业驿站为标杆,推动增设基层“就业驿站”,将招用工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2025年推动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0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00人,公益性岗位或乡村公益性岗位保有量不低于50个。
(二)强化人才要素支撑。一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以“三项工程”为统领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扎实开展“三项工程”及“农村电商”“乡村工匠”培训,以“线上+线下”培训模式、送教上门、送教下乡等特色培训,打通培训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25年培训“粤菜师傅”150人次以上、“农村电商”150人次以上、“南粤家政”900人次以上。二是持续加强孵化基地、人才驿站、博士工作站、“雁归源”人才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扩充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推动驿站与乡镇党群服务中心有机融合,2025年设立2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做出源城特色经验。进一步加强“雁归源”人才行动,激活博士工作站聚才潜能,持续拓宽高水平研发人才引进和使用渠道。三是完善职业技能等级架构,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大力支持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评价主体作用,鼓励我区龙头企业、行业代表企业、广泛用工企业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积极落实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工作,完善管理考核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源城区事业单位管理和编外人员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人员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三)压紧压实平安建设责任。一是持续推进落实工程建设领域保障工资支付制度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抓好治理欠薪冬季行动和农民工权益保护专项检查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二是完善“1+6+N”基层“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集体协商协调机制,推动落实企业工会组织建设,规范劳务派遣企业管理,完善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多元共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全面发挥三方联调机制作用,立足东埔街道调解中心成功经验,推动三方联调向基层延伸,积极引导矛盾纠纷柔性解决,减轻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的仲裁和诉讼负累,为推进平安广东建设做出源城实践。
(四)坚持党建引领事业发展。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规范党建工作机制,夯实机关、结对党组织党建共建工作,持续深化“七个一”工作制度落实,贯彻落实好“四个万家”和联系挂点活动,走好群众路线,推动包联点党建工作有形有效覆盖。二是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持续贯彻落实“作风建设年”“攻坚落实年”行动,从严从实加强党员日常监督管理,积极探索运用激励担当作为机制,出实招解决部分干部不想为、不愿为、不敢为的问题,推动党员干部形成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三是强化党务、办公、人事、档案等信息化管理,全面深化运用“粤政易”等政务平台统筹信息化建设,推进实现部门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快速响应、联处联动,着力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