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基本信息采集
举办单位:源西街道办事处
普法对象:校园师生
普法活动形式:律师现场开展法治讲座
供稿:源西街道邓捷
审稿:源西司法所廖旭贤
检索主题词:普法进校园
二、案例正文采集
源西街道“青春心向党 普法我先行”普法进校园宣讲活动
【活动概况】
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5月17日下午,源西街道团工委、综治办、司法所和贤贵律师事务所到白岭头小学开展2023年“青春心向党 普法我先行”普法进校园宣讲活动。
宣讲过程中,王珂、骆福平律师通过PPT介绍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等相关内容,并结合大量生动案例和青少年行为的现实表现,告诉学生们在遭受校园欺凌时不能意气用事、打架斗殴,也不能忍气吞声,而是要积极向老师、学校报告,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司法行政机关等都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
此次普法进校园宣讲活动增强了学生们的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了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能力,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切实营造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
下来,源西街道将继续做好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努力为源城平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重点宣传内容】
1.什么是法?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有哪些?
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法就是告诉人们:哪些可以做、哪些必须做、哪些禁止做;法具有惩罚性。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2.“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因此,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指的是12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
3.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不良行为根据危害程度分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吸烟、饮酒;多次旷课、逃学;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沉迷网络;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下列行为: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卖淫、嫖娼,或者进行淫秽表演;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参与赌博赌资较大;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轻度不良行为是泛指: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众道德规范相违背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障碍的总和。轻度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其相关群体及其个人的危害上,如迟到、早退、讲粗话脏话、穿奇装异服、染发、戴首饰、男生留过耳长发、光头、不按时就寝等各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
4.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避免受到不法侵害。
如果只是被歹徒盯上,应迅速向附近的商店、繁华热闹的街道转移,也可以就近进入居民区,以求得帮助。
遇到拦路抢劫的歹徒,可以将身上的财物交给歹徒,与其应付周旋,同时尽力记下歹徒的相貌、身高、口音、衣着、逃离的方向等情况,事后立即向民警或公安部门报告,或告知家长、老师。
万一遭到了殴打,应想办法尽快逃离,然后设法和老师或家长取得联系。如果头晕或是骨折、流血,一定要向路人求助,请他帮忙通知学校、联系家长。此外,一定要把看病治疗的医药单据和诊断书收存妥当,这些票据、文书对公安部门处理案件具有重要作用。在报案时,应尽力向公安部门报清出事的时间、地点、实施殴打人员的特征等信息。
5.争做合格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习和模仿电视、电影、音像制品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我们自己要积极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警惕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从小做起,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明事理、辨是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谨慎交朋友。未成年人要做到尊师敬长,团结爱护同学,谨慎交往朋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
要依法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不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浏览内容不健康的网页,慎重会见网友。不吸烟、不喝酒、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切莫虚荣攀比。未成年人要克服虚荣、攀比心理,说话要谨慎,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增强防范意识。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单独回家的孩子,在进家门前要注意观察周围是否有人尾随,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独自在家的孩子,不要随便打开家门;在放学路上,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
掌握自救本领。要保护好自己就要学会并善于求助成年人,不与歹徒蛮干,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6.了解毒品及其危害
新型毒品“麻果”,比摇头丸毒性更强。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国际禁毒公约和中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食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毒品)。鸦片、海洛因等麻醉药品主要是罂粟等毒品原植物再加工得到的半合成类毒品,而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所以新型毒品又名“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同时,因为新型毒品的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
海洛因,亦称盐酸二乙酰吗啡,其来源于鸦片,是鸦片经特殊化学处理后所得的产物。海洛因属于合成类麻醉品,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毒品市场上的海洛因有多种颜色和形状,是带有白色、米色、褐色、黑色等色泽的粉末、粒状或凝聚状物品,多数为白色结晶粉末,极纯的海洛因俗称“白粉”。有的可闻到特殊性气味,有的则没有。由于海洛因成瘾最快,毒性最烈,曾被称为“世界毒品之王”,一般持续吸食海洛因的人只能活7至8年。
【活动特点】
此次普法宣讲活动紧紧围绕青少年身心健康特点,在宣讲内容上具有针对性,并且结合了实际生活中多发于青少年群体的情况,内容更加贴合实际,毒品知识的普及也让青少年尽早树立防范意识。
【活动效果】
1.让青少年进一步加深了对法律的了解,拓宽了法律知识面,避免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2.帮助青少年明确了不良行为的含义,并倡导在此基础上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3.带领青少年学习了在交友、学习、与陌生人接触等方面如何有效地应对,从而成为合格的学生,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重视自身的健康成长与生命安全,促进了校园平安和谐建设。
4.为青少年普及了毒品及其危害,加深了青少年远离毒品、防范毒品的意识,养成抵制毒品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