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基本信息采集
举办单位:源城区人民法院
普法对象:社会公众
普法活动形式:现场宣传
普法活动时间:2023年5月17日
供稿:源城区人民法院叶璐璐
审稿:殷红运、陈剑锋
检索主题词:法治宣传、防范电信诈骗、普法活动
二、案例正文采集
源城区人民法院开展“5.17”世界电信日
普法宣传活动
【活动概况】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防诈骗意识,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在“5.17”世界电信日当天,源城区人民法院联合中国电信广东河源分公司在源城区东江首府小区开展了“反诈人人参与 平安人人共享”主题普法宣传活动。活动中,我院干警通过悬挂宣传标语、摆放活动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宣讲典型案例、讲解防骗小妙招、开展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防范电信诈骗知识及常见诈骗手法,提醒群众加强信息保护,如遇电信网络诈骗应及时报警,谨防上当受骗。
【重点宣传内容】
一、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冒充他人及仿冒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或伪造形式以达到欺骗的目的。
二、诈骗手段有哪些?
1、网络刷单诈骗:凡是打着“网络兼职”旗号,以返佣金为诱饵,要求以刷单形式做任务的。
2、网络贷款诈骗:凡是打着“零门槛”“无抵押”“当天放款”等旗号,以预付手续费、预交保证金、增加银行流水记录等为由,要求先行转账汇款或者索要银行卡密码、手机验证码的。
3、冒充公检法诈骗:凡是自称是公检法机关或通管局、医保局,以涉嫌严重违法犯罪并需要保密等为由,索要银行卡信息及密码、验证码进行“资金清算”或者让你直接把钱打到所谓的“安全账户”的。
4、冒充老师向家长索要“培训费”诈骗:凡是自称老师通过QQ或微信以培训、名额竞争为名让家长转账缴费的。
5、冒充领导要求下属向其汇款诈骗:凡是自称是某某领导并以工作为由,要求你以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等方式向其汇款的。
6、红包返利诈骗:凡是自称发红包就返利的。
三、牢记四要、四不要
(一)四要:转账前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核对对方身份;微信支付宝要开启转账延迟到账功能,发现被骗可以及时撤回;网上聊天要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接到可疑电话或发现自己亲友被骗的要及时拨打110。
(二)四不要: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银行卡和身份证信息;不要在任何网站接受通缉令、逮捕令和资产冻结令;不要点击不明链接;不要将资产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四、防诈骗小口诀
陌生电话要警惕,可疑短信需注意;
中奖退税送便宜,哄你汇钱是目的;
暴力理财和投资,多是骗局莫搭理;
刷卡消费欠话费,细分真伪辨猫腻;
任凭骗术千万变,我自心中有主意;
不理不信不汇款,小心谨慎防万一。
五、面对诈骗有办法
1、下载好国家反诈APP;
2、不轻信虚假信息;
3、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4、警惕过于热情的陌生人;
5、切忌贪小便宜。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是内容贴合实际。结合“5.17”世界电信日时间节点,联合电信公司深入社区开展防范电信诈骗普法宣传活动,向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全面细致讲解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方式、识别特征、如何应对以及现阶段出现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方式,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防范电信诈骗和保护自身财产安全行动中来,筑牢全民反诈防线。
二是群众反响较好。此次活动加深了群众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提高了群众对电信诈骗的防范、鉴别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