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源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全面落实区委“1139”具体措施,以扎实举措扩内需、稳增长、提质效,全区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综 合
人口总量稳定增长。年末户籍总人口34.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7万人,增长0.8%。全年出生人口3125人,出生率8.98‰;全年死亡人口1448人,死亡率4.16‰;自然增长率4.81‰。
经济运行态势平稳。根据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550.3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6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215.73亿元,同比下降0.4%;第三产业增加值330.86亿元,同比增长0.2%。
2024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不含高新区、城东街道,下同)322.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0%,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81.77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237.16亿元,增长0.7%。三次产业结构为1.1:25.4:7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5.3%、50.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04、0.44和0.4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就业3857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703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2024年,全区“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共培训3163人,其中,“粤菜师傅”培训151人,“南粤家政”培训902人,“广东技工”培训2110人。
物价水平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下降0.1%,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呈“五升三降”,衣着类上涨4.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食品烟酒类上涨0.4%,医疗保健类上涨0.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下降0.2%;居住类下降1.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6%。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1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3.93亿元,增长9.4%,林业产值0.15亿元,增长52.1%,牧业产值1.48亿元,下降3.9%,渔业产值0.23亿元,增长7.7%,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12万元,增长7.9%。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86万亩,增长0.02%;总产量1.14万吨,增长0.04%。蔬菜(含菌类)种植面积3.27万亩,增长2.4%,产量4.39万吨,增长1.8%。水果种植面积1.1万亩,增长1.2%,产量0.55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良好。2024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家,比上年末增加6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3%。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1.2%。
建筑业形势不佳。年末具有资质等级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施工企业8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02亿元,同比下降8.5%。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12.5%。
四、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保持稳定。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6.7%;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1.51亿元,增长5.3%;金融业增加值23.52亿元,增长3.1%;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3.68亿元,同比增长0.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7亿元,下降0.8%;房地产业增加值25.08亿元,下降4.5%;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3.85亿元,下降5%。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6.59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1%,教育业营业收入增长19.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8亿元,增长94.4%。
五、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投资增速下滑。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8.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8.1%。民间投资下降22.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增长4.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9.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22.9%。
房地产明显承压。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6.9%。按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下降50.2%;办公楼投资下降50.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77.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1.43万平方米,下降44.1%;商品房销售额19.38亿元,下降39.7%。
六、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不景气。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83亿元,同比下降5.3%。从商品类别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书报杂志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表现较好,分别增长11.8%、18.5%、36.9%。以旧换新政策促进汽车、家电连续三个月实现增长。12月当月,全区限额以上单位汽车和家用电器及音响器材类零售分别增长2.2%和44.3%。
七、对外经济
外资外贸表现较好。全年进出口总额69.3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出口总额54.5亿元,增长14.1%;进口总额14.8亿元,下降19.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9亿元,增长499%。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保持平稳。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6亿元,增长7.2%。其中税收收入5.03亿元,下降6.6%;非税收入3.82亿元,增长3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57亿元,增长34.9%。民生支出合计29.36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80.3%,其中,粮油物资储备、城乡社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297.8%、291.3%和84.6%。
金融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76.56亿元、增长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8.66亿元,增长3.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91.63亿元、增长0.4%。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07元,增长4.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42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32元,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1.27:1缩小为1.24:1(农民收入为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8.82万人,净增0.10万人;参加城乡养老保险7.32万人,净增0.3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7.60万人,减少0.3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6.14万人,净增0.0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8.18万人,净增0.3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73万人,净增0.4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8.44万人,净增0.09万人。全区享受城乡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2629人,共发放城乡低保救济金2094万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共有幼儿园139所,在园幼儿2.67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9.82%。小学55所,在校学生8.61万人,小学毛入学率104.98%,小学净入学率100%。普通中学38所,其中初中27所,高中11所。初中在校学生4.45万人,初中毛入学率110.4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72%。高中在校学生2.1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47%。
科技创新成效凸显。2024年全年共推荐申报省、市、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项,通过立项4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68家。2024年全年专利申请授权量376件;有效发明专利量220件,增长4.3%。
十一、文化、体育、旅游和卫生
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区共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86个,其中区级文化事业单位5个,镇街综合文化站7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4个;年末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2个,总藏量141.41万册/件。全区体育健儿在参加市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荣获全省体育比赛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2枚。全年共举办群众体育活动13次,竞技体育活动3次。体育人口达26.39万人。
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年末全区共有国家4A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3个,国家2A级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1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个,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1个,中国特色小镇50强1个、广东省特色小镇1个,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省级旅游精品线路5条;各类旅行社56家。已评定的星级旅游宾馆(酒店)7家,其中五星级旅游宾馆(酒店)1家,四星级旅游宾馆(酒店)2家。
卫健事业全面进步。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84个(含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其中医院、卫生院共8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443张,增长0.6%;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共921张,增长23.0%。卫生工作人员共3684人,增长1.5%。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327人,比上年增加23人,其中执业医师1008人、执业助理医师190人、注册护士1691人、药剂人员159人、检验人员114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65人。
注: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除注明外,所有增长或下降增速均为同上年相比较。
3、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各种经济类型所有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是指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及大个体户。
5、规模以上服务业范围是:(1)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2)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3)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河源市公安局源城分局;就业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外资外贸数据和科技数据来自区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源城区金融机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河源调查队;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民政局、河源市医疗保障局源城分局和河源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源城分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专利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文化、体育、旅游等数据来自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其余数据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