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网站支持IPv6
源城区:全面推行“1334”工作法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来源:源城发布
发布时间:2024-04-15 15:44:15
字号:
分享:

  源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以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创新推行“织密一张网格”“健全三项机制”“实施三大工程”“开展四联四促”的“1334”工作法,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改革背景

  源城区是河源市唯一的市辖区,辖区面积340.7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90万余人,下辖2个镇、5个街道,有28个行政村、46个社区;其中,除2个农村性质的社区、11个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社区外,其余33个是典型的城市社区。

  2019年,源城区被省委组织部定为“广东省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这对源城区城市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为破解城市社区治理中暴露出街道社区党组织引领作用不强、社区内部多元主体参与不够等问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凝聚共同智慧,以高质量党建助推城市基层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举措

  (一)织密“一张网格”,夯实基层治理组织基础。坚持“多方融合、一网联动”工作理念,突出基层党组织在网格化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积极推进“多网合一”。把各村(社区)管理、服务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打造集党建宣传、信息采集、矛盾化解、服务代办等为一体的“一张网”,构建高效务实的基层服务管理体系。二是科学设置网格架构。坚持“小半径、熟人圈”原则合理划分网格,规范设立党组织,全区探索建立三级网格1376个,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三是充实网格员工作力量。将村(社区)“两委”成员、“大党委”兼职委员、片区民警等纳入网格员队伍,调动网格内“两代表一委员”、党员、青年志愿者积极性,充实工作力量。探索在网格中锻炼培养村(社区)后备干部工作机制,将网格作为培养村级组织后备力量的平台。

  (二)健全“三项机制”,夯实基层治理制度基础。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压实各类主体责任,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一是健全五级联动机制。构建区—街道—社区—网格—楼栋五级党组织联动体系,区委发挥“领”的功能,突出把方向、建机制、解难题;街道党工委发挥“拢”的功能,吸收辖区内驻区单位、两新组织负责人成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党委发挥“联”的功能,建立社区“大党委”;网格党组织发挥“统”的功能,统筹网格力量;楼栋党组织发挥“服”的功能,实现组织进楼、服务进家。二是健全议事协商机制。从“条”出发,建立挂钩联系社区(网格)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块”出发,建立各类主体参与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社区内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问题。2023年,共召开联席会议500余场,协调解决治安、卫生、停车等问题2000余件,制定落实重大公共决策200余项。三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村(社区)“两委”干部补贴待遇逐年增长机制,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区级年度轮训、村(社区)干部镇街党校年度轮训,协同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和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开办源城区政校合作社区干部本科班、大专班,鼓励村(社区)干部不断提升自身学历水平、综合能力素质。

  (三)实施“三大工程”,夯实基层治理发展基础。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着力点,大力选树一批城市基层治理先进典型。一是着力打造“红色小区”。以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为切入点,成立“党群微家”“红色议事会”等各类党组织58个,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楼栋邻里长“六位一体”的小区治理架构,有效破解老旧小区矛盾多、治理难的困境。二是全面开展“红领两新”。紧扣两新组织“双同步”的“四个全面”要求,推进党组织应建尽建、应联尽联、应纳尽纳,共建立两新党组织152个。积极探索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制定《关于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志愿驿站、商圈楼宇建立“骑手驿站”52个,释放源城温度。三是积极推行“红色订单”。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推出“红色订单”党员服务平台,把辖区内单位、行业及各领域服务资源集聚起来,推动社区“大党委”形成需求、资源、项目“三个清单”,共收集代办事项436项,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解决民生“微实事”2474件,有效实现社会治理和居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四)开展“四联四促”,夯实基层治理工作基础。坚持在基层治理中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领导挂钩联系,促重点工作落实。主动对接市领导同志联镇包片抓落实工作,优化调整区四套领导班子成员挂钩“五个一”工作机制,定期深入农村、社区、产业园区等开展调研,指导督促各项工作落实。二是组织结对联建,促基层治理增效。按照“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印发《源城区进一步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在街道层面推行“大工委”制,社区层面推行“大党委”制,吸纳有一定影响力和规模的驻区单位、国有企业、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和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任兼职委员。三是党员帮扶联手,促治理能力提升。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推动63个区直机关党组织4678名党员下沉社区,落实“五个一”要求,认领“八员”身份。择优选派21名党员干部驻镇帮镇扶村,实现重点村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四是志愿服务联动,促城市功能优化。党员示范带头,组建红色代办、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队226支,将志愿服务队细化为“红色先锋队”“绿色文明队”“黄色帮扶队”“蓝色宣传队”“紫色便民队”,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成为文明城市创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帮困扶弱的中坚力量。

  改革成效

  通过全面推行“1334”工作法,源城区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实现基层治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交出“出新出彩”的源城答卷。

  (一)城市治理展现新面貌。在有物业小区构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融合治理新模式,建立小区党支部等党组织61个,推动外滩八号小区获评“全省红色物业示范点”;在无物业小区搭建“党群微家”“红色议事会”服务平台,解决邻里烦心事800余件,助力我市以全省第二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二)城市发展迈出新步伐。在全市率先出台《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工作指引》,建立全市首个商圈党委、全市首个农村电商党支部、全市首个互联网企业党支部,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00亿元,坚基商圈获评全市首个“广东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

  (三)城市党建取得新成效。开展“高质量党建服务高质量发展——源城党建沙龙”系列主题活动6期,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张网”,“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实现村(社区)全覆盖,为民便民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同时,积极打造“红色引擎”“红暖上城”“夕阳红智囊团”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党建品牌,建立全市首个流动党员之家,实现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掉队”、作用发挥“不缺位”,推动埔前镇坪围村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政务微信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智能机器人 返回顶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本页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