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乡村振兴驻埔前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由源城区纪委监委、区供销社等11个单位派出。一直以来,工作队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系列重要论述精神,首创“左邻右舍”工作法,凝聚“百点千户万人”民心网,构建起邻里守望、互助共享的乡村治理新网络,实现和美乡村既有“面子”、更重“里子”。
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周边的邻居合影
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为了让乡村邻里之间的情感关系更和睦、问题互助更便捷、矛盾化解更有效、幸福指数更殷实,工作队聚焦“择优、实效、持续”的目标,在埔前镇选设100个“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每个互助联络点辐射联络10户以上家庭户,实现每月有效服务群众上万人次。“左邻右舍”工作法自推行以来,充分发挥了基层治理新质生产力效应,架起镇村与群众的“连心桥”,拉近村民邻里之间感情,在邻里互助过程中促使“陌邻”变“近邻”“近邻”变“芳邻”,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培育出“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乡风,有效激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一)聚焦“择优”,科学遴选互助点位。埔前镇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仅仅依靠镇村干部的力量,难以将服务半径覆盖到每家每户。为此,工作队在充分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乡村实际提出“左邻右舍”工作法,按照“距离近、环境佳、人缘好”的原则,工作队通过逐家逐户深入走访,遴选出一批村民居住相对集中、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户主群众基础好且热心公益的家庭,经村民提议、村委复核、工作队确认,对遴选出的家庭户进行挂牌,认定“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便于周边居住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享受到便捷、温馨的邻里服务,构建起邻里守望、互助共享的和美乡村治理网络,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二)聚焦“实效”,规范指导服务内容。三分种,七分管。为了支持鼓励更多村民群众参与进来,工作队着力推进联络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力争建成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一方面,按照“村民抬头可见”的原则,工作队在各互助联络点门口醒目位置统一悬挂标识牌,方便村民寻求帮助;同时建立健全《邻里有约》制度,并在互助联络点上墙张贴,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讲清讲透联络点的设立意义、运转方式及互助模式,引领群众组织起来、人心凝聚起来。另一方面,镇村干部定期到互助联络点指导业务,宣讲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最新政策要求等,让村民了解镇、村关于乡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项目情况,及时回应村民关切,推动解决“急难愁盼”,引导村民主动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真正做到大家“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和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服务就在身边。 (三)聚焦“长久”,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工作队综合考虑互助联络点物资需求情况,配置桌椅、雨伞、报纸等物资,摸清摸透、合理压缩互助联络点运营成本。同时积极发动中国农业银行河源分行等爱心企业以及外出乡贤共同参与互助联络点的建设,深入走访慰问互助联络点周边群众,详细了解群众所需,定期提供茶叶、一次性纸杯、纸巾等慰问品作为互助联络点必要的接待物资,形成“村民自筹、村组鼓励、社会支持、政府认定”的运作模式,动员邻里之间多走动、多串门、多联系,聚力培育邻里文化、聚合服务资源、打造“邻里守望、和谐相亲”的共同体。 取得的发展成效
村民在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了解“百千万工程”的政策
(一)左邻右舍更和睦。不离乡宅、不远乡邻、邻睦亲孝,是不少村民的期盼。互助联络点为村民提供了闲话家常、化解纠纷的平台,左邻右舍再次互相开展情绪安抚、心理疏导,有效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建立相知相帮、团结友善、和睦共处的新型邻里关系,不断增强邻里之间的凝聚力,实现互助联络点辐射联络范围零纠纷。 (二)干群关系更亲近。镇村干部和工作队通过互助联络点向村民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宣传、村务通知,讲解医疗保障、农业生产等便民惠民政策,实现周边邻里“家家都有政策宣讲师、处处都是理论宣讲地”,干群联系更密切。同时,通过互助联络点召开“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等,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三)工作推进更高效。工作队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互助联络为平台,耐心讲解发展带来的红利,激发村民发展愿望,带领群众参与“百千万工程”、绿美生态建设等中心工作,引导村民群众积极配合开展农村房屋风貌提升、村庄清洁、河道清淤、乡村绿化、“三美家庭”创建等。通过互助联络点宣传座谈,埔前镇Y152乡道、河陂路沿线村庄的“五边四旁”环境提升、标识节点打造提升等项目建设获得绝大多数群众支持,真正做到在引导群众中赢得真心支持。 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源城区乡村振兴驻埔前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贴近群众、真抓实干,用“接地气”的“左邻右舍”工作法,凝聚起“百点千户万人”民心网,创新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精细治理示范门户打造蓄势赋能。该项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党员挂点服务前移。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注重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就如何进一步释放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乡村治理的新质生产力,满足乡村振兴过程中群众的多元诉求,工作队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深度融合,立足镇村实际作出创新与探索。在推进互助联络点的过程中,通过党组织引领、工作队指引、镇村干部合力、企业乡贤支持的方式,指导村党组织派出1名党员“一对一”挂钩联系1个互助联络点,在“党建强、发展好、治理好、服务好、环境好”上持续发力,充分激活乡村自治动力,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二)坚持小处着手,以民为本办好实事。为群众办实事,关键要“实”到点子,“暖”到群众心坎里。工作队以“互助联络点”破题,真诚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让群众普遍受益、直接受益。在搭建互助联络点的过程中,工作队充分听取村民意愿,以村民呼声为“风向标”,有针对性地设立互助联络点,寻找有结对共建意愿的爱心企业,以点带面有序铺开试点工作,以“大处着眼”的视野格局、“小处着手”的具体操作,获得了村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坚持共建共赢,政企民同心凝聚合力。工作队推出“左邻右舍”工作法,用“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的载体,搭建起乡贤企业与村(社区)结对共建的桥梁纽带,为其提供了反哺社会的广阔舞台,以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为切入点,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同时,工作队紧紧依靠群众力量,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邻里守望、和睦相处的文明乡风,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坚持四治融合,推动和美乡村行稳致远。工作队以“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为抓手,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扎实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一是引导群众参与,借助互助联络点,给群众更多参与自治的机会,有效凝聚群众共识、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纠纷,推动群众从“站着看”到“自己管”的转变,夯实自治之本。二是深化法治建设,结合“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定期在互助联络点开展法治宣传,举办法治讲座,提供法律咨询,筑牢法治之基。三是推进文化建设,以互助联络点为中心,积极联系周边家家户户,大力开展乡村治理积分超市、“三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红旗村”“红旗户”等文明评比活动,壮大德治之翼。四是推进资源共享,联系金融机构、卫生院等单位定期到互助联络点开展服务,镇、村党员干部结合“粤智助”“粤治美”等信息平台,在互助联络点收集村情民意、传达最新政策精神,满足种养农户、中小经济体、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主体综合信息需求,强化智治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