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乡贤捐资、结对共建……东埔街道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的桥梁作用,引导企业乡贤用实际行动投入城市志愿服务、绿美生态建设、镇域经济发展等工作中,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形成人人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新气象:志愿力量助力基层治理
警社民联动融合共治。近年来,一批经验丰富的热心居民加入“东埔义警”服务队伍,以派出所为大网格、社区警务队为中网格、社区为小网格,积极探索群防群治新模式。通过治安巡逻防控、邻里矛盾纠纷调解、护校安保、法治宣传等志愿服务,有效缓解派出所警力紧缺的情况。“东埔义警”组建以来,警情同比下降了11.7%,兴源义警服务队获评“全市优秀群防群治组织”称号。
共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永昌社区成立全市首家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党建+颐养家园”,发动医疗护理站力量,组建生活护理、心理辅导、健康管理、健康宣教等4支志愿服务队伍,每月上门免费为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独居老人等人群提供康复医疗及巡诊护理服务,定期开展健康常识、应急救护公益讲座,目前已服务周边居家老人4200人次,积极打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居家养老护理圈”。
公益红色家政进社区。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为载体,永康社区建立“南粤家政示范站”。通过动员小区楼栋长、志愿服务队广泛宣传,吸纳优秀合作企业和志愿讲师团队,为辖区群众提供免费就业培训、推荐就业等服务,做到授人以“渔”。今年以来,示范站开展职业规划、母婴护理等专项培训21次,促进就业64人,家政服务人数超210人。
新图景:全民共建共治绿美生态
组团挂钩美环境。结合一贯到底、条块结合的“1+9+18+187”组织体系和周密高效、通力协作的“6队2网12组”工作体系,联动930余名区直挂钩党员干部,持续开展“行走源城”、组团挂钩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1+1”(一名党员带动一名以上群众)周五全民清洁日、干净整洁有序镇街等专项活动,同抓共促,久久为功,助力实现线上成景、抬头见景的城市风貌。
爱心捐树增新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党员干部广泛开展“一名党员一棵树,一个支部一片林”绿美行动,示范带动“四旁”“五边”增植补绿、房前屋后见缝插绿。汇聚各方力量,动员人大、政协、“两新”组织党员等,成功打造“政协林”“同心林”等主题林,募捐绿美东埔生态建设资金66万元,完成植绿添绿1.2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50亩,绿美东埔新画卷逐步绘就。
生态文明争先锋。为守护万绿湖重要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东埔街道联合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等开展“守护万绿湖 保护源头水”徒步清洁专项行动,发动协会和村民深入太阳升村万绿湖一级水源地,沿途清洁湖边垃圾残留物。坚持定期“回头看”,巩固清洁效果,结合宣传活动,带动周边居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新局面:横纵帮扶提振镇域经济
结对共建初见成效。东埔街道与河源江西商会结对共建,18个村(社区)同辖区21家企业结对帮扶,扎实推动“百千万工程”项目落地见效。如高塘村与广东雄达实业发展公司村企联动,采取食用菌产业园“企业+农户+人大代表”新型经营主体模式,通过乡村助农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提供种植服务、技术培训,引导企业吸纳周边农户就近就业,形成共建共营、联农助农的产业发展“良性循环”,带动每户农民平均增收5800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商圈党委引领发展。打造全市首个商圈党委成为“党建+坚基商圈”新阵地,吸纳企业入驻搭建服务平台,通过“133”供需对接服务体系,打破行业壁垒,服务周边央企、国企、非公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促进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扩大公共事业,联动青年协会、职业院校、妇女联合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商圈资源转化为促进商贸兴旺的强大合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夜市“微改革”激发活力。发展“夜经济”带旺村集体经济,充分发动群众,整合村集体土地、闲置用地、征收储备用地等集约流转给市场经营主体,以“集体+企业+个体”形式打造东埔夜市街区,创新实施临时摆卖“亮牌承诺制度”,擦亮网红美食街“名片”。夜市运营以来,已吸引216户商家入驻,实现350余人就业,超30万人次“打卡”消费,促进摆摊群众增收600多万元,为集体经济增收超20万元。
接下来,东埔街道将继续抢抓实施“百千万工程”历史机遇,坚持走实“政企民”联动路径,撬动社会力量结对共建构建群策群力新格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改善社会服务、提振镇域经济,加快推动“首善之街 幸福东埔”目标蓝图转化为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