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聚焦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工作者面临的“阵地缺、服务难、融入弱”等实际需求,创新探索“驿站+”服务治理模式。通过高标准建设、多元化赋能、深层次融合,在社区、商圈、交通枢纽等关键区域,精心布局骑手驿站52个、工会驿站16个、志愿服务驿站7个,打造凝聚人心的“红色堡垒”、服务民生的“暖心港湾”、赋能治理的“智慧枢纽”,成功以“小驿站”撬动“大治理”新格局,4个驿站获评“全国最美户外工作者服务站点”荣誉称号。
驿站+堡垒:红色阵地聚人心
流动党员的“温馨港湾”:依托驿站便捷、覆盖广的优势,打造“流动党员之家”微阵地。通过在线亮身份小程序、发放党员联系卡、设置报到点等方式,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活动。累计推动130余名流动党员亮身份,组织参与志愿活动1200余人次,让流动党员感受“家”的温暖。
思想充电的“红色粮仓”:在驿站设置52个“红色书吧”,联动市、区图书馆资源,动态更新党的理论著作、党史读物等。举办“红色故事会”“红色经典亲子诵读”等活动70余场次,接待党员群众超1.6万人次,让驿站成为汲取精神能量的加油站。
理论学习的“移动课堂”:巧妙利用驿站空间开设“微党课”“微电影”特色课堂。打破传统局限,通过驿站大屏幕、移动电视滚动播放课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红色文化入脑入心,融入新就业群体日常。
驿站+服务:民生实事暖人心
精准聚焦户外劳动者最迫切需求,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织密便民服务网。
零距离服务“功能圈”:一是基础服务升级,完善饮水机、微波炉、充电设备、急救箱等标准配置。二是特色服务叠加,因地制宜增设母婴室、“免费应急充电”、“中午连、周末延”不打烊服务等贴心举措。三是功能融合创新,升级“驿站+就业创业+零工市场+法律援助”模式,联合民政、人社、司法等部门下沉政务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法律援助等服务。
丰源社区样板:东埔街道丰源社区打造就业驿站,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推行“线上岗位发布及自助机+线下走访企业”双线服务,成功引入50余家优质企业入驻线上平台,累计发布岗位超600个,为居民提供“家门口”便捷就业服务,成功获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精准化关爱“特色包”:一是针对“一老一小”、困难群体,开展义诊、义剪、公益课堂等“进驿站”志愿活动,提供差异化服务。二是解决后顾之忧,依托驿站开设新就业群体子女暑期公益课堂,破解假期看护难题。三是专业支持保障,针对工作压力、维权难等共性问题,引进专业组织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
多元化赋能“成长营”:实施新就业群体赋能计划,结合职业特点,开设交通安全必修课、法律知识大讲堂、短视频带货入门课、直播电商实操班、成人公益班、公益夏令营及夜校等课程活动,助力提升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驿站+治理:多元共治汇民力
充分发挥驿站贴近群众、覆盖广的优势,打造基层治理的前沿平台。
组建“移动哨兵”队伍:将外卖、快递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纳入兼职网格员、社会工作观察员队伍,鼓励他们发挥“走街串巷、熟悉地情”优势,创新“以跑代巡”模式,成为城市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累计上报问题830多个,推动化解风险隐患20余起。
畅通“民情直通车”渠道:一是驿站内设“民意收集箱”,引导群众休息时建言献策。二是定期举办“驿站议事日”,邀请新就业群体代表参与,围绕车辆停放、友好场景打造、隐患排查等议题共商共议。累计收集意见建议60余条,有效办理50条。
创新“积分超市”激励机制:建立“物质+精神”双轨激励机制,在驿站设“积分超市”。新就业群体通过上报隐患、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赚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商户优惠券等。对表现突出者授予年度“治理之星”“优秀流动网格员”称号,并通过驿站宣传栏、公众号宣传,增强其荣誉感、成就感,形成“服务吸引参与、参与反哺治理”的双向良性循环。
小驿站释放大能量。源城区通过构建“驿站+”矩阵,成功将一个个服务站点升级为凝聚党心民心的红色阵地、解决急难愁盼的民生港湾、汇集治理合力的智慧枢纽。“52+16+7”的暖心驿站网络,正成为新就业群体的“能量站”、基层治理的“新引擎”。从“服务空间”到“治理枢纽”的转变,生动诠释了源城在深化“百千万工程”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智慧与温度。未来,源城驿站将持续升级,释放更大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