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网站支持IPv6
关于印发河源市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7-06-14 11:56:46
字号:
分享:

源府办〔2011〕48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高埔岗农场,区府直属各单位:

  《河源市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区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级各单位按照《纲要》的总体要求,做好本区域及单位、行业的专项规划,并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源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3月17日


河源市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23日源城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

2011年3月


目   录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发展成就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

  ——新农村建设开创新局面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二)存在问题

  1、经济总量不够大

  2、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3、生产要素聚集不足

  4、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和谐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一)有利条件

  1、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带来发展新机遇

  2、省委实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政策带来发展新契机

  3、我区良好的发展态势带来发展新动力

  (二)面临挑战

  1、外部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的压力

  2、绿色增长的压力

  3、结构调整转型的压力

  4、社会矛盾凸显压力

  三、“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体制法制不断健全

  ——社会和谐程度提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保持优良

  (三)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跨越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发展先进制造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加快镇级经济发展

  (二)大力改善城乡环境,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环境管理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富区强镇事权改革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节能减排

  (五)致力推进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提升公民文明素质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加强文化行政管理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稳定低生育水平

  发展体育事业

  推进民政福利事业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充分促进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有效开展扶贫开发

  大力促进安全发展

  (八)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区水平

  严格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发展民主政治

  附件一:2011~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测

  附件二:源城区“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安排表


河源市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动员和组织全区广大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智慧和力量全面建设“首善之区”、“幸福源城”,推进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工业立区、商旅强区、科教兴区”三大战略,大力打造“工业、商贸、旅游、物流”四个基地,深入推进“育民、健民、乐民、富民、济民”五民工程,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56.1亿元,比2005年增长163.4%,五年年均增长19.6%,高于“十一五”计划目标3.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4540元,年均增长21%;三大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期末的10.5:40.4:49.1调整优化为3.7:50.9:4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五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9.5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4倍。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以电子电器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培育发展。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8亿元,年均增长30.6%。税收总收入6.2亿元,年均增长27.4%;其中国税收入2.56亿元,地税收入3.64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4.7%和3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24亿元,年均增长15.6%。

  ——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9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8倍,年均增长25.5%。启动了龙王阁至三王坝段防洪堤坝建设,完成了1.2公里城市防洪堤建设。兴建了梧桐山公园,改造了鳄湖公园。建成村道65公里,实现行政村通大自然村道路硬底化。水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了国家技术评估。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成效显著,土地监管得到加强,城乡环境明显改观。

  ——新农村建设开创新局面。2010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3.84亿元。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商品化、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初步形成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格局。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实施,支农投入力度加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完成了新一轮机构改革、林业体制改革和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正在深化。进一步理顺了市与区之间的管理体制。加强了应急管理机制和廉政建设。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展明显。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外贸出口稳步增长。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59亿美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56%,“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6亿美元。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55元,年均增长分别为8.7%和9.6%;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达到24200元,年均增长9.5%。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矿山污染防治不断强化,源城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创建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省技术预评估。建立和健全节约机制和体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全国绿色名县(区)”、“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区)”称号。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新建了文昌中学、金沟湾小学和源南学校,改扩建了东埔中学和啸仙中学,完成了20所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2010年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39%,提前一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2%。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2010年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93652人,参合率达到98.8%;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8934人,全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全区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筹资兴建了源城区示范福利中心,为全区孤寡老人提供福利保障。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新建了区人民医院、源南卫生院和源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埔前卫生院、高埔岗卫生院和上城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市区每万人医师数达到27.04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完成了区文化馆、图书馆、6个镇(场、街道)文化站和42个村(居)委会文化室建设,全区可拥有公共文化设施达到2700.75平方米,荣获 “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称号。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荣获“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试点工作先进区”称号,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双拥工作深入开展,成功创建“广东省双拥模范区”。残疾人事业取得新发展,荣获“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称号。

  (二)存在问题

  1、经济总量不够大。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量偏小,竞争力不强,后发地区的区情还没有根本改变。

  2、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3、生产要素聚集不足。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短缺,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撑。

  4、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和谐。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生态发展要求更高,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压力较大。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一)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1、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带来发展新机遇。全球经济格局与增长模式深度调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给我区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带来了新机遇。国内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为主转向需求约束为主,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有利于我区进一步承接珠三角和国内外产业转移。

  2、省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带来发展新契机。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对我区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我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活力。

  3、我区良好的发展态势带来发展新动力。我区“十一五”时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和提前完成,为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动工和投产,为我区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面临挑战

  1、外部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的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投资和贸易保护加剧、贸易摩擦纠纷增多,围绕人才、科技、资源等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工贸易层次低,出口商品质量与结构不优,利用外资低等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全国经济回升基础不扎实,地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使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

  2、绿色增长的压力。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生态发展区产业发展要求的深化,单位能耗和各种环境指标的约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3、结构调整转型的压力。一方面,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任务艰巨,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紧迫性加大;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经济发展缺乏自主的内生增长机制,二、三产业做强做优任重道远。

  4、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改革攻坚触及深层次的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增大。体制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差距、利益重组、观念变化等一系列因素,将带动社会结构和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变化,利益协调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难度较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进一步加剧,社会治安和维稳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幸福源城”的目标,按照“三四五六”的发展思路(即实施“工业立区、商旅强区、科教兴区”三大战略,打造“工业、商贸、旅游、物流”四个基地,推进“育民、健民、乐民、富民、济民”五民工程,建设“富裕之城、文化之城、教育之城、健康之城、惠民之城、平安之城”六个之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提高宜居城乡品质;推进富区强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源城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117.8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85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增幅居全市首位。经济总量、质量和速度成为全市排头兵。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三大产业比重为1.8:50.8:47.4,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98%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15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

  ——体制法制不断健全。到2015年,体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社会事业领域和公共事业领域各项改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完善。

  ——社会和谐程度提升。初步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初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和城乡全覆盖。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保持良好。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9%和9.5%,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保持优良。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2%,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左右,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8岁。

  (三)发展原则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把握以下五个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强化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理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相协调的有机统一。

  ——坚持跨越发展。把跨越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快高端要素聚集,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积极探索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共享发展。把民生建设作为“十二五”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富民放在更加优先位置,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实现富民与强区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创新与转型的有机统一。

  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到2015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加快推进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利用、生活设施集中配套的原则,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园区功能,优化园区环境,夯实工业发展平台;着力拓展园区空间,五年内园区开发土地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提升园区接纳能力;紧抓项目引进和企业生产发展,力促优势企业入园发展,五年内实现园区产值150亿元以上,把产业转移园打造成我区经济发展的“财源工程”、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和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规模企业。强化政策支持和政府服务,加快培育壮大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推动企业产品向高端专业发展;紧盯国际国内名牌企业和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四新”产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争取国家和省在产业布局、资金安排等方面的支持,引进建设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推动生产要素向规模企业集中,促其扩规模增效益;围绕存量改造、增量升级要求,突出抓好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着力破解各种制约因素,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重点抓好新野村电器、中晶太阳能、雅达电子、航嘉实业等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龙头带动效应,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发展现代服务业。科学规划城区商贸流通布局,围绕“一带两心”(即沿江商业带、老城购物中心、批发中心)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现代商贸圈;引进国内外商业集团发展连锁超市、百货商场、专卖店等新型业态。依托东江商贸物流城、市区商业中心和市区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把我区建设成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物流中心和产品集散地。积极实施万绿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纲要,打造西部由南到北的带状旅游基地;加快以发展休闲度假和生态观光为重点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重点抓好东江·巴登城项目建设,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巩固提升现有景点,加快开发响水、关爷山、葫芦坳等旅游新景点,构建旅游精品路线;加强旅游管理服务,大力发展旅游关联行业,不断增强旅游竞争力。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抓好碧桂园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咨询、中介业,创造条件发展楼宇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型现代服务业态。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以城市发展为依托,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前景好、优质高效的种养业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重点打造禽畜、蔬菜产业基地;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成结构合理、科学完善、安全生产、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以旅游开发为依托,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型农业。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带动农产品保鲜、仓储、包装和物流运输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加强和改善政务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地难和用工难问题。引导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对成长型企业实行重点引导扶持和服务,促进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镇级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富区强镇工作,根据各镇(场)、街道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确立发展定位,特别是要以发展城市经济为重点,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商旅服务和经营城市工作。埔前镇、源南镇、高埔岗农场要立足于宜工宜农宜旅,着力发展工业经济、生态农业和生态度假旅游业;上城、新江、东埔、源西街道要立足于城市经营,着重发展商贸服务业和社区经济,认真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借助城市资源加快发展。各镇(场)、街道要利用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平台,引进项目到产业转移园落户发展,增强镇级经济实力。

  (二)大力改善城乡环境,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卫生清扫保洁和网格化管理,强力整治城市“六乱”现象,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水平。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衔接且分工合理的城市卫生管理机制,构建城市卫生管理新格局;加强城乡环卫统筹管理,实现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抓好市区土地监管,确保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和市、区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围绕打造“公园城市”和“万绿水城”,结合“三旧”改造规划编制工作,高起点编制旧城改造总体规划,并按总体规划逐年抓好实施,使老城逐步形成一路一景观、一路一特色、一路一风格。大力推进“两江四岸”建设,完成新丰江双下湿地公园建设和龙王阁段内侧生活区改造。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太平街、北直街改造。做好现有公园的设施维护和档次提升工作,完善梧桐山公园配套建设。努力把老城打造成融历史文物、岭南文化、休闲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文明舒适、整洁美观、功能完善、内涵丰富的综合性街区。

  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宜居城乡,积极开展“宜居村镇六个一”创建活动,注重搞好新农村规划,突出城区特点,统筹城乡整体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既有新房又有新村。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完善提升埔前中心镇功能,推进源南墟镇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绿道网建设,加大村庄整治力度,营造亮化、绿化、方便舒适、整洁卫生的农村居住环境。

  (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定位,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大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优化政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加快行政审批网络平台建设,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向乡镇延伸,加快实现区级所有审批事项网上申报和审批,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运行规律和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激发事业单位活力。

  推进富区强镇事权改革。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的原则,依法依规转变部分经济社会管理职能。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将行政许可权和行政执行权下放到镇。积极推进镇级机构改革,强化面向基层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责,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基层活力。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壮大财源税源,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会计监管和审计监督,健全财政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保障力度,促进财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推进非税收缴、部门预算、国库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等改革。加强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积极完善金融、科技、土地、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共治理结构,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强化政府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和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就业、扶贫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承办公共服务项目,重点推进医药卫生、义务教育和文化事业等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形成多元投入、广泛覆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格局。

  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农村金融保险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森林资产评估和交易体系,推进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林业政策性保险等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创新外经贸发展模式,促进加工贸易向高端转型,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拓展多元化外贸市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健全外资企业服务体系,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扶持优势特色产品和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国际市场。

  (四)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省“万村绿”工程示范点建设,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提升农村环境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对农村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到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完善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机制,增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能力。严格执行规划环评、环保前置审评和“三同时”制度,落实项目环评管理。加快污水集中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源城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到2015年,全区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0%与100%,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总量以内。

  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逐步培育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低碳产业链。加快开发利用节能、长效、环保和可回收的低碳原材料和新材料。重点推进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发展,积极探索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重点领域和工业园区的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十二五”时期耕地保有量保持目标为      85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765公顷。依法管理和科学开发矿产资源。

  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指标任务。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太阳能和沼气能应用。推动产业生态转型,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五)致力推进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别是要扎实推进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青少年道德和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深入抓好“六好”社区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努力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不断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大力挖掘和发展城区特色文化,创作一批极具浓郁客家风情、群众喜闻乐见而又雅俗共赏的客家文化艺术精品,推出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搞好客家风情旅游演出项目和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积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申报一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强源城文化魅力。

  加强文化行政管理。健全文化管理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管体系,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加快文化行业协会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文化站室建设,在2014年前全面完成全区镇街和村居文化站(室)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或扩大免费服务项目。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的管理,多渠道实现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制订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引进高端文化人才,锻造文化领军人才,培育基层和民间的文化服务人才。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镇、村级农村业余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设立文化发展贡献奖、社会科学成果奖、文艺创作成果奖,表彰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到2012年实现教育强区目标。加大义务教育阶段“防流控辍”工作力度,降低初中生辍学率,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进一步提高适龄人口入学率。到2015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巩固普高成果,到2015年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创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县(区)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投入体制,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增长。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做好教师的引进、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应用和推广工作,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调整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增加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支持重点产业自主创新,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力度重点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争创国家和省市品牌;加强产学研联合,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创建一批产学研示范基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引进、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抓好工业、农业、高新技术、重点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实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新格局。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抓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办医条件和群众就医环境;加快健全区、镇(场、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由区人民医院为龙头,镇(场、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网络;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稳定低生育水平。坚决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大投入,抓好孕前期管理,落实好节育措施,到2015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8.0‰。严格禁止人为选择婴儿性别的行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定、溺弃女婴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积极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强化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把生殖健康服务与查环查孕查病治病相结合,建立健全婚前教育和保健、孕产期保健体系,为育龄夫妇提供基本的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提高城乡新法接生比重、住院分娩,进一步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积极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

  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构建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完善区、镇(场、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行政区域为主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推进社区体育发展,形成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到2015年全区50%的社区达到省级体育先进社区标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

  推进民政福利事业。完善福利事业基础设施,提升老人和孤儿供养水平。落实“祥安计划”,建设公益性墓园。加大老龄工作,应对社会老龄化需要,全面推进社会养老事业,加大社会养老设施建设,推行居家养老模式。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促进村(居)民自治。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推动妇女全面发展。推动妇女广泛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和民主政治建设。重视学前教育,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加强妇女儿童活动场地规划与建设,提高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障水平。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充分促进就业。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落实转移农村劳动力政策,为城乡劳动力做好培训、就业指导等一系列服务。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十二五”期间,全区实现新增就业岗位40000个,非农就业达到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各级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的职业培训体系。注重培训与就业相互衔接,加强与企业联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对象的就业率。广泛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引导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建立劳动关系。加大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采取送岗位、送技能、送信息、送培训等方式方法,重点对城镇“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和农村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家庭三个群体进行帮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在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养老保险。2015,全区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受养老保险的目标。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积极开展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参合率和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到2015年基本建成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加快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起集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三位一体的较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低保标准随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增长机制。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城乡低保对象家庭医疗保障全覆盖。基本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

  有效开展扶贫开发。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新机制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法分类指导扶贫,大力开展“一企帮一村、一店扶一户”活动,动员、鼓励全区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采取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形式,积极参与“双到”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有效地筹措帮扶资金。严格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问责制。对扶贫对象实施动态管理,开展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帮扶,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稳定性。结合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通过单位及个人挂扶贫困村、贫困户,责任到人,到2012年被帮扶的贫困户实现“一超、二好、三保”,扶持的贫困村达到“六有”的目标。(“一超”是80%以上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超过2500元,并有稳定收入渠道;“二好”是指住房好(所有贫困户都能住上安居房)、培训好(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能参加免费职业技术培训,每户至少1人转移就业);“三保”是指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户家庭免费参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贫困户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得到保障。“六有”是指有较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

  大力促进安全发展。健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多发性犯罪和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恶势力犯罪、黄赌毒、“两抢一盗”等犯罪形式的打击。加强专门力量建设,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与和谐民警关系建设“三项建设”,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对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的重点行业、人群、时段进行动态排查,妥善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加大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解决力度,从源头上抓好不稳定因素的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相衔接,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贯彻执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和能力建设,抓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切实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以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动员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确保粮食安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执行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重大危险源、重大安全隐患的监测和治理,抓好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和单位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支撑、监督管理、应急救援、宣传教育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八)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区水平

  严格依法行政。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支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强化司法保障和法律监督,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效率。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法律服务队伍,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管理。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

  建设法治政府。贯彻《行政许可法》等政策法规,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过错)责任追究制,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依法执政的能力,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加快建立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发展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健全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参政议政。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政策,加强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居民民主选举制度,充分保障社区居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权力。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全区上下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建设“首善之区”和“幸福源城”而努力奋斗!

  附件:1.2011-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测

             2.源城区“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安排表


附件1:

2011~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测


项目

2010年

2006-2010

年均增长率(%)

2015年

2011-2015

年均增长率

一、经济发展

GDP(亿元)

56.1

19.6

117.8

16

人均GDP(元)

44540

21

78500

12

三产比重

3.7:50.9:45.4


1.8:50.8:47.4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2.1

-1

2.21

1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28.5

25.5

59.8

16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25.5

17.6

55.9

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4

25.5

68.4

1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58

30.6

8.2

18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7.24

15.6

78.2

16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5.59

56

11

15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

0.963


待市下达


城镇化水平(%)

100


100


二、社会发展

常住人口(万人)

36


42


人口自然增长率(‰)

7.88


8


城镇登记失业率(%)

3.2


3.5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5


4.6

6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9


12

6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

90


10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1.39


92


三、人民生活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7855

9.6

12366

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177

8.7

20275

9

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目标

75


78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85


90


工业污水处理率(%)

100


100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12


≥12


森林覆盖率(%)

45.8


42


附件2








源城区“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安排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

建设起
止年限

计划总投资

项目建设单位

联系人及

联系电话

备  注

交通工程








1

乡道Y004埔河线
(老桥头-新205国道)

改造

长2公里

2013-2015

2500

埔前镇

邹瑜

埔前圩镇





2500




能源通讯工程








1

埔前东坑水电站

新建

装机800KW

2010-2011

570

区水务局(河源市志锦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肖永华


2

全区各乡镇太阳能工程

新建

规划6700户

2011-2015

2726

区移民办

陈维谦






3296




工矿骨干工程








1

河源市新野村电
器制造有限公司

续建

占地面积约7.6万平方米

2010-2012

10000

区工业园管委会(香港

全胜科技有限公司)

罗宇晖

龙岭工业园

2

俊言实业有限公司

新建

规划面积约10万平方米

2010-2015

10000

高埔岗农场(丰叶电器厂)

江荣贤  

高埔岗工业村地段

3

龙岭工业园上城工业小区

新建

规划面积3万平方米

2010-2012

5000

上城街道办事处

赵友方

龙岭工业园

4

高压输电线迁移工程

(往中兴通讯方向)

新建

规划总长6千米

2011-2013

3000

区工业园管委会

刘超宏

龙岭工业园

5

广东客家黄酒研发中心

新建

规划面积6万平方米

2011-2012

20000

区工业园管委会

冯伟忠

龙岭工业园

6

理想彩印

新建

规划面积111601㎡

2011-2012

36000

源南镇

杨伟光

龙岭工业园


政务微信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智能机器人 返回顶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本页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