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网站支持IPv6
源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源城区政务服务“就近好办”改革赋能“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源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09 18:29:59
字号:
分享:

源府办函〔2025〕6号  


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源城区政务服务“就近好办”改革赋能“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政务和数据局反映。


  源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4月3日


源城区政务服务“就近好办”改革赋能“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政务服务、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决策部署,根据《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源市政务服务“就近好办”改革赋能“百千万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到2025年,区、镇(街道)、村(社区)“就近好办”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26年,全区各级各部门全面完成“就近好办”改革任务,源城政务服务环境显著提升。

  一、主要任务

  (一)聚焦阵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办事环境

  1.深化政务服务“进一门”改革。区政务服务中心、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严格按照“进一门”要求规范设置,落实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尽进”。充分利用现有政务服务场所空间资源,为企业群众提供无窗式、不打烊服务。拓展区政务服务大厅服务空间,优化功能布局和服务环境,增设部门审批后台和会商、调解场所,营造高效、便捷、自然、舒适的办事环境。推行区、镇、村三级联办机制,切实提高基层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责任单位:区工业园管委会,区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部门,各镇(街道),以下各项工作均需镇(街道)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优化服务窗口设置。依托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基础上,全力完善“一窗通办”。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残疾人保障服务等事项统一纳入无差别综合窗口受理,并通过调剂、转隶、公开招考等方式解决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人员不足问题。力争在2025年底前,区政务服务中心无差别综合窗口受理比例超70%。依据企业群众的办事需求,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跨域通办”“办不成事反映”“惠企政策兑现”、三级联办、12345热线“企业诉求专窗”等个性化服务窗口,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元的办事服务。(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部门)

  3.完善涉企服务专区建设。整合涉企服务事项,确保区级企业服务专区涉企事项进驻率达到100%。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埔前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源南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专区,推动各类涉企事项实现一窗式综合受理。推进“园区事、园区办”,围绕企业从设立、运营、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对涉企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深度梳理与整合,探索向园区下沉区级行政管理权限,推动快审快办,提升园区涉企服务能力。(牵头单位:区工业园管委会、区政务和数据局)

  4.推动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提质。以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为依托,优化功能布局,统一制定并公示服务事项清单,完善服务事项准入和动态更新机制。结合党群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行动,完善群众“点单”、村(社区)“派单”、服务主体“接单”闭环,打破“坐等式”服务,提供在线办、帮代办等暖心服务。选取有条件的村(社区),依托“粤智助”等设备,试点打造“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点,让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政务和数据局)

  5.推进政务服务大厅管理标准化。完善政务服务大厅服务制度、事项管理、流程管理、服务提供、日常监管等现场管理制度,建成运行高效、上下联动、服务一体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政务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

  (二)聚焦政务下沉,进一步缩短办事距离

  6.推进高频服务事项逐级下放。研究前移或下放一批高频服务事项至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加强事项动态调整和规范管理机制,方便群众就近办事。同时,做好市级行政职权事项下放到源城区的事项认领、承接、流程优化和动态调整等工作。(牵头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务和数据局;责任单位:区有关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部门)

  7.强化事项梳理流程优化。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工作,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缩短办理时限,大力提升“即办件”比例,在2025年底前,实现即办事项占比提升到80%。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地区为标杆,持续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对标优化专项行动,逐一对比现有流程的各个环节,精准定位差距与不足,推动区级办事标准、流程、时效与湾区接轨。完善政务服务平台互联和信息共享机制,与湾区城市实现更多事项“跨域通办”。(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责任单位:区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部门)

  8.全面推行村级证明标准化。在镇(街道)、村(社区)全面深化村级证明标准化和电子化改革,积极推动各村(社区)依据村级证明正面清单网上办理、规范管理,优化证明开具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牵头单位: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政务和数据局)

  9.推广区、镇、村三级联办模式。打破事项办理层级和地域限制,推行区、镇、村三级联办机制,设立三级联办窗口,结合实际开展虚拟“云窗口”服务,推广“视频办”,推出一批基层高频三级联办事项,让群众在任何一层级的服务窗口都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

  10.推行靠前服务主动办模式,打造“源城政务·贴心到户”品牌。探索建立网格员上门帮办代办政务服务新模式,形成“群众点单、网格代办”的新型服务渠道,将“坐班式”服务升级为“大管家”服务。梳理一批群众在政务服务领域迫切希望就近好办的事项,结合网格员日常工作巡查,收集群众需求、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宣传相关政策,实现基层政务服务精准化、高效化,打造“源城政务·贴心到户”的源城品牌。(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

  11.优化触及可达办事指引。推行政务“码”上服务,精准梳理区、镇、村三级事项办事指南,集约上线可移动“二维码”,实现企业群众“去哪办事”“码上查”,事项材料“要带啥”“码上看”。配合构建全领域全部门统一标准办事指南知识库。(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

  12.全面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推动义务教育入学、企业迁移登记、企业数据填报、大件运输、就医费用报销、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公租房、退役军人服务等事项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梳理3—5个具备本地特色的“一件事”,实现更多事项“一次通办”。(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高效办成一件事”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区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部门)

  (三)聚焦企业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13.协同推进商事制度便利化改革。聚焦经营主体开办、变更、退出等全生命周期,延伸“证照联办”服务链条,推动多部门高频事项“证照联办”。深化“一照多址”登记改革,破除多地经营的区域限制和数据壁垒,进一步推动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便利化,打破企业发展地域障碍。(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政务和数据局)

  14.推行产业投资项目“双容双诺三同步”改革。按照“双容双诺三同步”的原则,开展以企业依法承诺,政府加强事前引导、事中辅导、事后监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投资项目直接落地改革。统一推行项目代办,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帮办代办专属服务机制,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便捷化和政府监管高效化,促进项目“先建后验”,实现项目“直接落地”,形成项目建设审批全生命周期服务新格局,促进产业项目快落地、快建成、快投产。(牵头部门:区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区工业园管委会、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政务和数据局、市自然资源局源城分局)

  15.探索开展企业增值化服务。积极探索开展企业增值化服务,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全链条,集成政府、社会、市场资源,聚焦涉农、文旅、法治、人才等重点领域,创新打造“一类事”服务场景,做好投资项目的全流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牵头单位:区工业园管委会、区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区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部门)

  16.搭建畅通涉企服务渠道。依托“粤商通”掌上服务平台,配合做好政企沟通交互专区建设,充分利用专区功能建立政企双向可靠的直接沟通桥梁,提升部门与企业间在政策推送、咨询投诉等多层级、多场景的双向信息交互能力。(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责任单位:区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部门)

  17.提升惠企政策便利度水平。充分利用政策精准推送平台功能收集辖区内的惠企政策与企业相关数据,建立精准政策画像,确保企业及时了解并享受与其相匹配的政策红利。探索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各部门依托“粤财扶助河源平台”汇聚惠企政策,推动惠企政策的在线办理与快速审批。(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区财政局)

  (四)聚焦信息化支撑,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18.夯实政务服务信息化基础。梳理“不见面办”事项清单,通过网上办、自助办、寄递办等方式,推广“不见面办”审批服务模式。全面推广电子印章应用,深化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应用,为信息少填少报、材料减免和数据共享核验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信息少填报、群众少跑动。(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政务和数据局;责任单位:区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部门)

  19.积极推广人工智能应用。积极探索、先易后难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应用在咨询、申报、受理、审批等各办事流程。探索建设源城政务AI小助手,加强对AI小助手语料训练和知识库拓展更新。依托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省事”“粤商通”“粤智助”等数字化平台,在帮办代办体系的辅助支持下,持续拓展多渠道智慧政务应用场景,让更多的政务服务事项除了在窗口办理外,还能够在网页端、手机端、自助端可办、好办。(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责任单位:区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部门)

  (五)聚焦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改革保障

  20.锻造高水平服务队伍。加强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帮办代办、上门办服务规范,围绕无差别综窗、服务礼仪、标准化建设等业务模块,组织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区政务服务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区政务和数据局、区工业园管委会)

  21.健全完善政务服务制度机制。推动区政务服务中心、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完善首问责任、首办责任、一次性告知、承诺办结、容缺受理、投诉处理、首席事务代表、“好差评”评价等制度。建立政务服务“监督员”制度,多渠道收集分析政务服务问题。(牵头单位:区工业园管委会、区政务和数据局)

  二、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2025年4月底前)。开展调研摸底工作,完成改革实施方案的制订和报备工作,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就近好办”改革工作启动。

  (二)实施阶段(2025年4月—11月)。优化基层政务服务网点布局,推动高频事项下沉,强化基层政务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4月底前完成试点事项的梳理和公布,5月底前完成首批事项的下沉部署和业务培训并开始实施,11月底前完成政务服务事项的动态梳理,按需下放。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对改革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三)评估阶段(2025年12月)。成立评估小组,对改革成效进行全面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群众对改革的满意度,评估“就近好办”改革完成情况。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区政务服务“就近好办”改革赋能“百千万工程”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改革工作。各镇(街道)、区有关部门要主动担当作为,加强工作联动,实现工作的高效衔接,共同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经费保障。财政部门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基层政务服务网点建设、信息化建设、人员培训等改革相关费用。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监督保障。建立健全政务服务监督机制,通过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改革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内部监督由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定期检查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外部监督通过设立投诉热线、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对改革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政务微信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智能机器人 返回顶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本页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