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网站支持IPv6
源城区创新推行“五型”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
来源:源城发布
发布时间:2024-10-21 11:07:12
字号:
分享:

  近年来,源城区针对村集体经济收入方式单一、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落地难等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创新推行“五型”模式,有力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区28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21年的2149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4340万元,实现两年翻一番。2024年1-8月,所有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全区村集体收入达3471万元,同比增长32.76%,总收入和增速均在全市各县区排位第一。

  推行“资产经营型”模式,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

  一是开展村企合作。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市场化运营模式,明确运营主体、分配关系和管理制度,推动村集体资产稳健、优质、高效运转。如源城区埔前镇莲塘岭村引入桂佳农业有限公司,联合省农科院培育广东丝苗米品牌,融合二三产业打造“稻梦空间”,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二是创新投资模式。通过作价入股、土地流转等形式盘活土地资源,将农村集体留用地、闲置土地等集体资源投入至工业园区和本地农旅项目。如埔前镇罗塘、河背、陂角、高围等村创新留用地盘活模式,将留用地作价入股至河源国家高新区、区工业园项目,获得稳定分红收益832万元。

  三是建设强村公司。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按照“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组建强村公司,推动成立镇、村级强村公司6个,推动村集体资产商业化运营,全面盘活资源促进增收。

  推行“产业带动型”模式,让“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

  一是发展“乡村资源+文旅产业”模式。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春沐源小镇、河源巴伐利亚庄园、河源客天下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红色传承等农文旅融合项目,不断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如埔前镇陂角村依托春沐源小镇项目发展文旅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6.8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321.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8600元增至27035元。

  二是发展“城区禀赋+新兴产业”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中心城区独有的人口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积极发展“夜市经济”“地摊经济”等新兴业态,打造地标性夜间经济示范圈。如东埔街道打造两处夜市经济街区,每年带动村社和摆摊群众合计增收约140万元。

  三是发展“自然资源+水产业”模式。源城拥有全市唯一一个万绿湖取水口,每年授权取水规模有6400万吨。源城充分依托水资源巨大的可利用空间,通过对水源地周边闲置土地进行集中流转、规划,引进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瓶装水龙头企业打造水产业园,每年稳定为村集体带来税收返还收益约900万元。

  推行“资金收益型”模式,让“农民小资金”变“集体大经济”

  一是盘清“家底”。出台《河源市源城区“社账镇代理”实施方案》,将村级经济联合社和经济合作社的会计业务和出纳业务委托镇(街道)财政结算中心负责,各项收支实行“联审联签”,通过全面盘清家底、规范财务管理,为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基础。

  二是整合“家底”。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全面梳理村内闲置土地、厂房、仓库、生产设备等集体资产,充分运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推动荒地、闲置土地适度规模流转或集约利用,提升农村资产效能。

  三是充实“家底”。在完善财政配套、多元化投入的基础上,引导银行信贷担保业务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授信范畴,用好用活“一村一品贷”等金融产品,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如埔前镇通过“整村授信”模式落实惠农贷款5985万元,助力灵芝、茶叶、苗木种植等产业加速发展。

  推行“就业帮扶型”模式,让“小车间”变“共富坊”

  创新推行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就业帮扶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定向招工式“富民工坊”,根据用工需求和岗位特点,实行“上班晚、下班早”的灵活上班和弹性工作方式,定向吸纳周边育儿妇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务工,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如在航嘉源实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源城区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就业帮扶示范基地,推动航嘉源实业与埔前镇陂角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创新性推出“共富车间”灵活用工模式,采取“随来随开工”、计件结算、多劳多得的多样结算方式,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有效实现企业用工、妇女就业、家庭增收的三赢。

  推行“电商运营型”模式,让“丰产”变“丰收”

  打破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拓宽农民新型就业和增收渠道的作用,全力打造电子商务创业园、农村电商产业园,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推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一方面,建好电商平台。成立全省首家村级电商产业创业园,打造集产品展示、人才培训、创业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商服务平台,吸纳66家企业和创客团队入驻,带动近400名村民就业创业,累计获得分红收益超百万元。另一方面,拓宽销售渠道。依托农村电商产业园搭建助农惠农共享直播带货平台,挖掘培育了一批本土农特产品“推荐官”“网红”带货主播和埔前乡村代言人。今年以来,开展各类直播带货200余场次,销售各类农产品达40380件,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额达278万元。


政务微信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智能机器人 返回顶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本页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