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区委、区政府和市自然资源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幸福源城”“新”“心”两城的奋斗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工作,结合源城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和机构改革实际,提高政治站位,扛起责任担当,积极履行机构改革后的新职责,坚持规划引领,抓实要素保障,加快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聚焦机关建设,激发机关内在活力
1.加强党组织基础建设。一是结合实际制定了印发了《2020年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工作方案》《2020年模范机关创建活动方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序推进2020年各项党建工作,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三会一课”“学习强国”等多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二是组织开展庆祝建党99周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七一”前后,先后开展了“入党初心”重温誓词活动、“党课开讲啦”书记讲党课活动、“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徒步行”主题党日活动以及党员评星定级工作,为庆祝建党99周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三是开展党员“双报到”工作,全体在职党员积极响应方案要求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同时与丰源社区签订联建协议,开展支部联建“五个一”活动。
2.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加强廉政点风险排查及防控,推进反腐倡廉关口前移,组织各股室及各自然资源所开展廉政风险自查,明确各业务风险点,并制定防范措施。二是持续抓好作风建设,不定期开展作风纪律检查整顿庸懒散作风;做好“五一”、端午节假日、中秋、国庆等关键时节的纠正四风工作,通过会议传达要求、提醒谈话等方式,把好“廉”关,过好“廉”节。三是组织开展一系列纪律教育学习活动,在纪律教育学习月期间,围绕以“严守政治纪律,践行‘两个维护’”主题,由支部书记进行专题授课,同时组织观看警示影片,开展党风廉政集体谈话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廉政意识。
3.做好依法行政和普法宣传工作。一是依法建立法律顾问咨询制度和行政负责人依法出庭应诉制度。2020年根据实际情况聘请了两名专业律师作为法律顾问,为我局重大决策、风险预测及对策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意见;依法落实行政负责人依法出庭应诉制度,2020年共涉及我局行政诉讼案件共2起,均按规定出庭应诉,以化解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纠纷。二是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2020年组织在编干部近30人参加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确保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三是积极开展普法社会宣传活动,共征订了宣传资料和宣传用品3600多份,张贴宣传海报16张,悬挂宣传横幅9条,被“源城发布”微信公众号采用专题宣传稿3篇。充分发挥基层自然资源所辖区优势和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直接面向群众的优势,共派发宣传资料400多份。
(二)聚焦规划统筹,发挥空间规划引领作用
1.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一是为保障城区项目用地,解决项目建设用地规模需求,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其中4个项目已调整完成,源城区工业园三期扩园等3个项目规划调整方案已编制完成,正在开展报批工作。二是按照市自然资源局、区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配合开展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完成了《河源市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河源市钓鱼台风光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河源市东埔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征求意见工作,正在组织开展《河源市高埔岗农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经费落实和技术单位委托工作。三是配合市局开展河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县区调研、访谈和材料收集工作,为早日完成《河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实现“多规合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贡献力量。四是完成了村庄规划评估工作。按照市级工作部署,组织对源城区村庄规划成果进行评估,共涉及26个村,评估结果表明源城区现有村庄规划成果基本不符合国家、省对村庄规划成果内容要求。该项工作指出现有村规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村庄规划提升工作指明了方向。
2.有效落实规划实施保障。一是依法依规做好辖区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工作,2020年共为48个项目出具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初审或审查意见,保障项目规划设计内容与设计要点一致。二是完成了辖区拟出让地块的土地资源和技术控制指标清单的出具工作。以“多规合一”为基础,全面明确项目建设相关管控要求,形成一张清单,作为项目审批管理、技术审查的主要依据,促进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工程符合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基本要求,2020年会同相关部门共完成27宗拟出让地块的土地资源和技术控制指标清单,其中2宗用地位于源城区埔前镇陂角片区,其余25宗位于源城区工业园片区。
3.严抓项目用地规划许可。一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所有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都做到规划先行,保证项目服从规划、建设按规划进行。截至2020年12月,共出具用地及规划意见142宗;完成新建铁路赣州至深圳客运专线(源城段)项目、河源市日处理20吨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迁建建设项目、汕湛高速蓝田出口至河源市高新区连接线项目以及河源市黄沙大桥工程(源城段)项目等重点项目的用地预审及选址意见书初审工作;核发了河源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建项目用地预审及选址意见书;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936宗,面积677926平方米;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899宗,总建筑面积1666146.67平方米;办理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合格意见书472宗,总建筑面积802360.81平方米。二是参与河源市源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违法建设行为认定,2020年共参与违法建设行为的认定99宗。
(三)聚焦用地保障,助推源城区经济发展大局
1.做好用地报批前期及组卷工作。2020年度用地报批组卷30批次,其中源城区项目16个批次、高新区项目8个批次、市土地储备项目5个批次,市级项目1个。目前已上报市局23批次,其中源城区项目11个批次、高新区项目7个批次、市土地储备项目4个批次,市级项目1个。
2.强化土地开发利用。一是推进2009-2017年批而未供土地处置。根据市统计数据,源城区完成处置率为9.11%。源城区工业园2宗工业用地已签订出让合同,12宗(约295亩)商住用地已摘牌,6宗工业用地出让方案已报市政府,完成处置率15%的任务要求。二是配合做好源城区划拨、挂牌出让相关工作,年初结合源城区实际,制定了今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截至12月25日,挂牌出让土地38宗,保障了春沐源、巴登城、客天下等重点项目建设,划拨土地3宗。三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协助市自然资源局完成辖区内123宗建设用地动态巡查和开竣工批后监管工作,完善了22宗划拨用地的交地确认书,很好地促进土地开发利用。四是扎实完成用地业务审核工作。今年上半年共完成用地预审799宗,其中市区补办出让土地使用权手续302宗、拆迁安置用地461宗、历史建设用地违法处罚后完善手续和历史用地补办手续36宗。8月1日市自然资源局职权下移后,完成用地审批业务592宗,其中市区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审核270宗,拆迁安置用地231宗,历史建设用地违法处罚后完善手续和历史用地补办54宗,土地调整业务9宗,行政事业单位划拨业务2宗,市区闲置土地确认并办理闲置费26宗。
3.推动落实土地征收工作。参与龙领工业园(扩征)项目、龙领工业园第四期(低碳产业园)项目、深河产业城(A区、B区)、滨江大道以西钓鱼台项目、源城区埔前镇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扩征用地项目、高埔八路等征收工作。
(四)聚焦耕地保护,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1.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一是结合源城区实际,2020年5月出台《源城区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办法》,推动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二是开展垦造水田项目复核,加强耕地高质量保护,强化耕地管控性保护。三是开展补充耕地整改。2019年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核查时认定源城区不合格补充耕地项目共8个,不实耕地指标1184.6亩,水田指标224.5亩。2019年9月已完成整改埔前镇坪围村、上村村补充耕地项目不实耕地243.8亩,2020年5月自然资源部审核认定的耕地数量指标455.5亩,水田指标158.3亩,整改面积基本被部里核实认定;审核认定不实的耕地数量指标729亩,不实水田指标66.1亩。源城区已认可部里下发的不实的耕地,目前暂无整改补充耕地项目。
2.全力落实省挂牌整治土地管理乱象和违法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建房问题整改工作。源城区省挂牌整治任务150宗,其中,2019年度卫片执法违法用地65宗、国家土地例行督察挂账问题5宗、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另案处理的违法违规问题5宗、违法占用耕地建房问题75宗。完成整改150宗,完成率100%。下来将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料,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排查工作,省下发源城区疑似违法占用耕地建房图斑共6005个,其中埔前镇4099个,源南镇1139个,源西街道705个,东埔街道62个。2020年10月11日,完成全部外业摸排外业工作,10月23日完成全部图斑上报工作。
3.做好动态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一是积极开展自然资源动态巡查工作。2020年源城区在线巡查上线率100%,上线时间12681小时,巡查距离288066.01千米。共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210份,立案查处违法违规用地用矿共21宗。全区共上报土地事件203宗,土地事件核查率、处理率100%(省要求80%)。二是开展2020年季度卫片图斑核查工作,共下发图斑218宗,图斑分割后上报图斑275宗,监测面积7658.5 亩,其中耕地494.5亩,基本农田63亩。经统计,源城区新增建设用地耕地面积447.78亩,新增违法占用耕地面积46.4亩,根据部扣除规则(扣除范围包括国家和省级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占用耕地、符合“一户一宅”条件的农村宅基地占用耕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占用耕地、已补办完善用地手续的占用耕地、已拆除复耕到位面积),扣除后违法占用耕地为28.4亩,新增建设用地耕地面积447.78亩,违法占用耕地比例为6.34%,未超过15%红线。
(五)聚焦以人为本,优化自然资源领域民生服务
1.严阵以待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全力以赴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编制完善了《源城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源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源城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 2020到2022)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分片包干责任落实表》和《202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4小时值班安排表》,实行领导分片包干负责制、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险情排查巡查制度和灾情险情速报制度,至2020年源城区汛期结束,共开展巡查300多人次。二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源西街道黄子洞村下围村小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项目是省、市、区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已完成项目工程勘察设计和编制报告、项目工程施工图设计及初步设计概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概算立项、通过区发改、区财政的立项和建安工程预算评审等工作,期间组织技术单位进行工程邀标、签订施工合同。12月3日已经进场施工。另外使用省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资金12万元对源南镇白田村新杨村滑坡点进行了应急治理。
2.严抓严管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完善制度加强领导。为切实做好源城区自然资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制定了《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完善工作机制推进落实河源市自然资源局源城分局贯彻落实安全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明确组织领导、工作要求、工作任务、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二是加强矿山企业安全监管,加强摸底排查,认真做好矿产资源检查工作,对桂山横坑石场和广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高埔岗地热水等2家采矿许可证已于2019年10月到期的企业,依法依规发出到期停产通知书;对存在矿山安全隐患的白田山子尾石场及时发出矿山整改通知书,责令企业务必按照开发利用方案做好整改工作。三是认真抓好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按照市、区政府工作要求,开展两矿山实地督导检查共69多轮次,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按照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开采,以及做好复垦复绿工作。源城区两矿山投入资金进行了削坡降载、消除地质灾害治理、扬尘抑尘治理、土地复垦复绿等综合整治工作。
3.依法依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深入贯彻国务院《信访条例》,通过群众来信来访来电、网络信访平台、省厅市局来文、“12336”“12345”政府热线等多渠道,倾听群众的心声,按照就地依法解决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齐抓共管,责任到人,确保各类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2020年共处理各类信访案件332宗,对信访举报反映违法用地的,及时派出执法人员调查处理,切实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六)聚焦调查监测,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水平
1.有序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根据省厅要求及时间节点安排,已完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核查举证工作、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和林地不一致图斑核查工作,2019年6月24日完成源城区“三调”数据库建设且顺利通过省自然资源厅审核, 7月6日完成外业举证工作,共5631个图斑。10月21日完成“三调”统一时点更新及国家核查整改工作,将“三调”统一时点更新工作整改数据库报送国家,接下来将开展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
2.全力推进源城区“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目前已完成工作实施方案印发和招投标工作,确定技术队伍。11月3日源城区召开推进全区“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动员会,就如何推进开展该项工作进行部署。11月12日正式进场开展权籍调查和房屋测量。已完成16313宗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和房屋测量。
3.扎实开展源城区测量标志保护工作。组织开展辖区内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设项目控制点管护工作,源城区需管护的控制点共有21个,其中GPS框架点1个、GPS基本点2个,GPS-D级点9个、水准点9个。发挥各自然资源所的辖区优势,组织各自然资源所对辖区内所有测量标志点进行巡检,巡检时逐点填写表格,做到巡检有记录、有台账,随时掌握测量标志的变化情况,做到控制点巡检全覆盖,无遗漏。
(七)聚焦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1.优化自然资源领域行政审批。自2020年8月1日起,市自然资源局将一批市级自然资源管理职权下移至源城自然资源分局,为做好市级自然资源管理职权承接工作,我局归并整合源城区自然资源行政审批职能,由原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的业务合并至驻区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面向群众受理服务事项,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腿”。同时结合单位实际,建立河源市自然资源局源城分局联审会议事规则,明确联审会议事范围,对涉及重要、复杂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集体讨论,提高决策的可行性,保证群众的合法权益。
2.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在深入贯彻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市河源市自然资源局工作部署,按照推进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和“应进必进”相关要求,目前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行政许可事项,已纳入河源市工程建设审批管理系统统一受理办理,实现了“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为建设单位办事提供了方便。
3.积极推进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工作。牵头成立源城区推进“三旧”改造领导小组,完成上城街道公园西片区旧城镇改造、新江街道上角片区旧城镇改造、石龙场项目旧厂房改造项目、河源市博信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旧厂房改造项目入库属性标图入库,组织公园西片区、汇源亚飞旧改项目基础数据调查工作,开展高新区三家工业企业“工改工”改造升级,已完成今年新增项目任务300亩和改造完成任务220亩。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行政审批流程尚未完善。在“放管服”改革大背景和市区一体化框架下,我局将承接一批市级自然资源管理职权,当前各项审批流程尚未完善,行政审批流程问题亟待解决,各项工作开展需要一定的过渡期。且职权下放带来的工作量增大、工作难度加大、人员不足等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近年来汛期提前,降雨量明显增多,源城区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虽不多,但危险性大,突发性强,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一旦发生灾情险情威胁人员较多,潜在经济损失大,社会关注度高。且基层所工作人员不足、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加上机构改革后人员调整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
(三)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在执行方面存在难度。违法违规用地主要通过日常动态巡查和国家下发遥感监测图斑即卫片发现,查处也主要由分局进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的渠道较为单一,镇街辖区政府的主体责任体现得不够,部门联动性还不够。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薄,破坏耕地、违规违法用地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矿山业主法律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乱采滥挖、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一)深化“放管服”,做好自然资源职权下放承接工作。一是做好“放管服”职权下放和承接工作,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与市自然资源局的沟通联系,针对下移的28项市级自然资源管理职权,对照事项内容,进一步梳理和完善自然资源各项业务审批流程,组织编制源城区自然资源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二是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改革,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动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合并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确保更加高效、便民服务。
(二)打出“组合拳”,做好自然资源服务保障工作。一是加强规划管理,配合市自然资源局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规划许可监管。二是完善用地计划管理,强化新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规划空间等各类指标的统一筹措和使用,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民生项目用地需求。三是强化用地报批,对开展前期的项目,提前介入、主动协调;对报批条件成熟的项目,抓紧组卷、加快报批,紧盯国家政策动向,及时做好政策衔接。四是做好土地供应工作,保证重点项目用地。建立运行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平台,切实预防批而未用的现象发生,同时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供地,加强土地利用监管,避免大量闲置土地出现,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绷紧“安全弦”,做好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安全无小事,责任重如山。深刻吸取2020年安全生产事故,提高政治站位,全力做好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巡查排查,严阵以待,严格落实领导分片包干负责制、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险情排查巡查制度和灾情险情速报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落实矿山安全监管责任,把保证矿山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各项防范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加强矿山定期巡查检查,全面深入排查整治风险隐患继续加大对白田山子尾石场、桂山横坑石场日常巡查监管检查工作,规范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四)打好“主动仗”,做好自然资源重点项目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在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加快推进“三调”工作和202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强化人员、资金、技术各项保障,确保按时完成调查工作,确保成果质量经得起检验。二是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实统一规范“一张表”制度,推动现代化电子政务审批系统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五)打赢“攻坚战”,从严抓好卫片执法检查。围绕土地矿产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依然易发高发的形势,一是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自然资源业务联动,充分发挥季度卫片检查频次高的优势,以卫片执法检查为依托,加强与土地矿产日常执法巡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督察等业务联动,主动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分门别类梳理并核查确定各类违法用地行为,通过立案查处、完善手续、复耕复绿等途径进行处置,尽快消除违法状态。二是推动执法资源有机整合,构建“大执法格局”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变“单打独斗”为“联合执法”,从而提高执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