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网站支持IPv6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夯实源城区“第一道防线”
来源:源城区应急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4-11-26 15:53:01
字号:
分享:

  机构改革以来,源城区切实把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按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着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救援能力以及社会参与程度。通过努力,实现了应急救援力量由弱到强,应急投入由少到多,保持着森林防灭火“零火情”,自然灾害“零伤亡”的优秀记录,成功应对多轮汛期强降雨、强台风和极端天气袭击,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坚决防止各类风险叠加碰头。

  一、推动关口前移,守牢基层应急管理“前沿基地”

  为立足“全灾种、大应急”抢险救援实战需要,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力量资源,我区以“统一领导、专兼并存、优势互补、运转高效、公众参与、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为依托,并按照“六有”(有机构、有队伍、有装备、有机制、有预案、有培训演练)标准独立设置镇街应急管理办公室,实现乡镇(街道)“一办一队一库”(一个办公室、一支救援队、一处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建立健全了“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处置快捷”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二、增强实战能力,夯实基层一线防控力量

  在救援力量配置方面,我区各镇(街道)组建了综合性救援队伍,其中埔前镇50人、源南镇51人、上城街道27人、东埔街道35人、源西街道35人、高埔岗街道15人。同时,埔前镇和源南镇建立有乡镇专职消防队伍,配备了消防车5台及一批个人装备,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全区现有综合性应急抢险救灾队伍1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22支,共计673人的应急救援力量,由区应急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各部门应急联动,形成了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主、部门救援为辅、镇村救援为补充”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同时,充分发挥全区基层网格员“吹哨人”作用,进一步健全临灾预警“叫应”机制,今年以来累计转移受灾群众665人,“叫应”基层防汛责任人7612次,设置临时应急避难场所10处,在推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方面不断发力,持续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三、强化要素支撑,构建多元应急保障体系

  在资金保障方面,针对当前基层存在的人员配备有缺失、专业设备不到位、应急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我区于2022年以来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200万余元用于更新全区森林消防扑火应急物资储备防汛抢险应急物资储备,并将大部分物资前置到各镇街应急抢险队伍,确保在突发险情时,能够快速获得必要的物资支持,有效保障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专业提升方面,为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区有针对性组织各镇街基层救援力量加强消防、森林防灭火、防汛等重点领域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今年来共培训400余人次,开展森林防灭火演练、防灾减灾业务培训、安全生产业务培训、防汛演练业务培训等各项应急演练17次,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和处置能力。

  四、科技加持助力,为防灾减灾救灾“蓄势赋能”

  一是坚持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强化实战导向和“智慧应急”牵引,累计投资约3000万元实施“源城区应急指挥中心项目”,推进各镇街因地制宜设立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应急指挥网络区、镇、村三级全贯通,推动全区风险防控治理体系向事前预测、预警、预防转变,以高水平安全服务“百千万工程”,助力全区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发挥无人机在巡查排查、火情监测、数据传输、应急通信等方面作用,共前置各镇街11台无人机组,着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的科技水平。今年6月份持续性强降雨期间,通过调动无人机参与防汛救援工作,为应急抢险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

  下来,我区将进一步加强学习领会《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文件精神,并作为当前及今后我区开展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工作指南,及时组织各行业监管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广泛开展《意见》学习,形成部门联动、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切实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和防灾避险能力。


政务微信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智能机器人 返回顶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本页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