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网站支持IPv6
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4-14 09:16:39
字号:
分享:


——2021年2月5日在源城区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源城区区长  刘国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2020年主要工作


  “十三五”时期,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胜利,“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这五年,源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总收入等10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连续五年排名全市第一。对比201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年均增长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1%、年均增长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9%、年均增长8.3%。电子电器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2.46%,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5.4%、34.7%;规上工业企业和限上商贸企业分别增至94家、15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零的突破”。

  ——这五年,源城发展动力日益增强。有效投资不断扩大,五年累计推进677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6.98亿元、年均增长7%。重点改革蹄疾步稳,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商事登记、“一网通办”等“放管服”改革扎实有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增至7.19万家,比2015年末翻了一番。“融深”“融湾”步伐加快,与大鹏新区结对帮扶关系更加紧密,对接引进“双区”项目64个,总投资163亿元。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31.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91亿元,与德国比特菲尔德·沃尔芬市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科技创新加力提速,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园分别跻身国家级、省级榜单,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至54家。

  ——这五年,源城人居环境持续优化。中心城区“1+6”规划落实有力,老城区、城市北区等重点板块建设扎实推进,城市扩容13.9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是2015年末的1.32倍,“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双百”工程等92个城建项目深入实施,“首位度”不断凸显。以“创文”“巩卫”为抓手,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43个社区获评省级宜居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全面完成,坪围村、陂角村、上村村分别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如期完成。

  ——这五年,源城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领域累计支出23.3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62%。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27所,新增学位1.49万个,在全市率先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医疗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药物价格平均降幅达15%;建成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重点卫生项目,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2家。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区文化馆、图书馆均获国家一级馆殊荣,成功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获“全国老年人气排球之乡”称号。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6·10”“6·12”灾后重建全面完成,一批突出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整改,“两抢一盗”警情连续5年下降,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健全,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源城公安分局获评“全国优秀公安局”。

  各位代表,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勠力同心,坚定前行,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逆势上扬,走出“V”型复苏曲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两线作战”,“双统筹”工作扎实有力

  疫情防控稳固牢靠。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在全市率先实行网格化管理,构建起“点线面”立体防控体系,1万多名党员干部冲锋抗疫一线、阻击疫情,仅2个多月就遏制了病毒输入扩散,实现2例确诊病例“清零”。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派出3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在防控物资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全力支持国家及省市3340万只口罩。坚决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突出抓好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冷链食品排查、农村疫情管控等工作,排查重点地区来(返)人员7613人,集中(居家)隔离5949人次,核酸检测超10万人次,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同心抗疫,连续11个月保持确诊病例“零新增”,牢牢守住了河源“南大门”,充分彰显了源城担当。

  经济社会发展重回正轨。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复学,推行区领导直联企业、“点对点”包车返岗、区属国有单位减免租金等一揽子纾困措施,减税降费1.81亿元,发放各类补贴超200万元,3月中旬各行各业基本实现复工复产,5月各中小学全面复学,群众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经济社会大局总体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29亿元、增长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51亿元、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1亿元、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169.63亿元、增长6.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68元、增长7.7%。

  二、注重量质并举,产业发展稳中有进

  消费需求逐步回暖。落实“支持商贸服务业8条”等促消费政策,日常商品和石油、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持续向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6亿元。红星美凯龙万隆商场、夜市客家花灯街开业运营,庄田美食街提档升级,大同文化创意园等网红打卡点人气渐旺;全年培育限上企业19家。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巴伐利亚庄园、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高效推进,野趣沟入选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高埔岗大水井社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民俗、康养、休闲农业等文旅消费持续走高,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18.1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49亿元。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9.04万平方米、增长20.6%,总量和增幅均排名全市第一。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茁壮成长。

  工业经济稳步复苏。暖企行动扎实有效,帮助27家减(停)产企业实现扭负为正,航嘉源实业、联腾实业等主力企业产值增速达20%以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果,工业技改投入资金7.5亿元,新增技改企业15家;项目培育取得实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家、税收超千万企业13家;雅达电子进入创业板IPO申报程序,有望实现A股上市。园区建设有力推进,投入资金5.8亿元,工业园三期、低碳产业园等园区平台扩园1013亩,盘活闲置土地132亩;鹏城·科技生态园加快建设,龙岭五路、六路等市政道路以及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园区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精品农业更具特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全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增至29家、190家和43家。“一村一品”深入推进,新增特色农业品牌3个。“三品一标”有效实施,新增认证企业2家、产品2个。全市首个农产品快检中心在双头村揭牌运行。双头“双创”电子商务创业园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带动建成乡村电商站5个。农村集体产权、土地流转改革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更具活力。

  三、突出高质高效,发展动能加速释放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8.17亿元,龙光城、黄冈实验中学等13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鳄湖综合整治、新风幼儿园等15个债券项目完成投资9.11亿元;储备项目153个,总投资764.93亿元。成功举办“4·20”“11·20”等系列经贸活动,新引进中欧科创园、时进实业等优质项目26个,合同投资总额43.72亿元。

  改革创新成效明显。“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区级权责清单事项压减至1332项,下放镇街行政执法职权279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10个工作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卓有成效,区级统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全面建成并与市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大部分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财政体制、国资国企等改革进展顺利。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89亿元、增长18.5%。精电显示“配向膜的固化方法”发明专利获评“中国专利优秀奖”。创新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兑现企业奖补资金2115万元,帮助6家企业贷款3760万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位居全市前列。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38人。

  开放水平加快提升。认真贯彻落实《源城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源城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产业、交通、科技等领域加速“融深”“融湾”。加强与“双区”城市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产业和科技“融深”“融湾”活动,引进投资项目21个,“双区”优质创新资源加速向源城汇聚。强化交通设施“硬联通”,助推G205、G236、G355等国家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外贸外资基本盘保持稳定,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2亿元。

  生态优势不断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环保督察交办案件全部办结。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面启动,植树造林1000亩,完成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1000亩、松材线虫病防治作业面积1.63万亩,森林覆盖率50.69%、森林蓄积量107.71万立方米。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三王坝河、金竹沥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地表水省考断面综合指数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在全省排名前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扎实开展,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节能减排工作全面落实。

  四、决胜全面小康,民生答卷越写越实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紧密对接大鹏新区对口帮扶,全年投入扶持资金3300万元、五年累计超2亿元,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32户2340人全部高质量脱贫,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高质量出列。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71元,是2015年的5.37倍;5个省定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90元、是2015年的2.97倍,村集体收入平均超过100万元、是2015年的27倍,脱贫质量全市最高。“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政策全面落实。产业带贫、就业减贫、消费助贫等帮扶措施扎实有力,全区45个扶贫产业项目带动652户贫困户增收,582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岗就业,全年销售扶贫产品370万元。

  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取得实效,新风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4所,新增公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1.25万个。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东埔中学、大塘小学扩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啸仙中学改(扩)建工程扎实推进。医疗服务持续优化,区人民医院、源南镇卫生院等9家医疗机构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区疾控中心挂牌成立。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模式,区域内就诊率达到65%。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源南镇、高埔岗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二级站标准,建成足球场5个,举办各类文体活动324场。区政务服务大厅完成升级改造,事项进驻率由30.6%提升至91.5%。坚决打好创文攻坚战,志愿服务、公益宣传等文明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启用,助力我市创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高效推进,实现新增就业51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类险种参保总人数达51.88万人,河源市民保有效推行。城乡低保补助补差和特困人员、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供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和福利资金超5000万元,保障16.7万人次。成功创建“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残疾预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城乡建设协调并进。“百街千巷”工程稳步实施,建成精品示范街10条,改造提升普通街巷449条;新(改)建老旧小区13个、农贸市场7个、小公园10个和公共厕所12间。成功创建省级宜居社区9个。紫金桥完成重建并通车,新一路、纬六东路基本贯通,红星东路与建设大道实现互通;保障13个省市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征收土地1697.72亩、房屋16.62万平方米,收储土地548亩。环境卫生保洁和交通堵点、违规广告等城市顽疾治理常态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建成一批厨余垃圾处理站、投放亭,科学设置垃圾分类桶超3000套,上城街道示范片区带动效应初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有效,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2座,建成生态“四小园”291个,实施房屋风貌提升71栋,268个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11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坪围村、上村村成功创建特色精品村。春沐源旅游大道竣工通车,鹏城大道加快建设,新建改建“四好农村路”18.8公里,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完成16313宗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登记。

  平安建设步履铿锵。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三年共打掉涉黑社会性质组织2个、恶势力犯罪集团8个、涉恶犯罪团伙104个,破获刑事案件308宗,抓获犯罪嫌疑人1176人,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资产1.98亿元。整治突出毒品问题三年行动有力推进。“七五”普法圆满收官。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全面铺开,基层综合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首战告捷,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省挂牌整治土地管理问题和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问题整改任务如期完成,黄子洞村崩塌治理工程扎实推进。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区应急指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顺利通过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中期评估并获评A级。一站式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不断健全,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及社会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置,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同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扎实推进,国防动员、退役军人、粮食、人防、金融、外事、移民、档案、史志、保密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五、加强自身建设,政府效能持续提升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向区委请示报告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参谋作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不断提高。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40件、区政协委员提案24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深化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区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信息2580条,电子化率达100%。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诉求,受理办结12345热线事项2.3万件。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强化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严防“四风”问题反弹,“三公”经费支出下降51.5%。

  各位代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首过去的五年,奋斗的历程充满荆棘,取得的成就令人欣喜,积累的经验值得铭记,这就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在思想上、行动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巩固源城绿色“底色”,提升源城现代“成色”,走出一条绿色化与现代化互促共进、相得益彰的都市经济发展新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不断破除发展道路的层层壁垒和障碍,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强大向心力。必须始终坚持改进作风,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履职尽责为民办事本领,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些经验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全区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源城精神的充分体现,必须倍加珍惜,继续大力弘扬,成为激励我们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各位代表,“十三五”取得的辉煌成就,掀开了源城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一切工作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大鹏新区鼎力帮扶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和衷共济、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驻区部队和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源城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发展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牢固;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有待加强,中心城区首位度吸引力仍需提高;部分镇街、区直部门思想不够解放,业务本领不够过硬,不敢担当、不善作为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全力以赴解决。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我区提升“首位度”、打造“总开关”“总枢纽”的关键阶段。区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源城区委关于制定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根据区委《建议》,区政府编制了《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更加显著提升,改革开放更加全面深入,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治理效能更加显著。全区经济总量年均增长不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展望二〇三五年,源城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更高水平,提升“首位度”、打造“总开关”“总枢纽”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持之以恒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坚持以生态为“本”、以现代为“魂”,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全市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和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加快提升“首位度”、打造“总开关”“总枢纽”,奋力在加快“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中走在全市前列。

  “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新征程中推动源城改革发展取得更大成就。

  我们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都市经济。深入实施“旺三强二高一”产业发展战略,按照“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原则,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提升源城“首位度”。

  我们要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进“融深”“融湾”。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着力提升与“双区”协作互动的质量和效益,在全市“融深”“融湾”中发挥“总开关”的先行示范作用。

  我们要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打造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着力构建“三区一带”城市发展新空间格局,增强“总枢纽”内连外接的便捷和放大效应,在城市功能协调、空间形态对接等方面与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我们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坚持系统观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城带乡、以城促乡,推动形成城乡互补、城乡融合的协调发展格局,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源城样板。

  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打造人民幸福“心城”。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民生事业的“升级版”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交出高质量的民生答卷。


2021年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今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市委七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区委七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区委工作安排,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提升“首位度”、打造“总开关”“总枢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2.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各位代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扩散蔓延,我国多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我们将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防控工作,坚决守住疫情防控防线,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加速全面“融深”“融湾”

  加快交通设施“硬联通”。以深圳打造河源都市区副中心为契机,积极配合国道G205线热水至埔前段改线工程、源城港等项目建设,助推赣深高铁如期建成通车。大力推动汕湛高速蓝田出口至市高新区连接线、白岭头香车公路升级改造、埔前街镇至蓝田公路改建等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谋划对接高铁新城综合枢纽,加快贯通由西环路、纬十四路、东环路、迎客大道形成的市区首条“快速路网内环”。主动服务市区内环路北段贯通工程一期建设,推动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路网全面升级。全力支持市打造中心城区、各县区、中心镇、产业园区等重要板块之间市域1小时交通圈。

  借力推动科技创新。落实省“科创12条”,支持鼓励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家以上。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抢抓深圳、河源两地探索加快建设深河特别合作区机遇,谋划共建大湾区科技创新平台4家以上,力争新备案国家“星创天地”1家以上,新增各类孵化器2家以上,孵化企业30家以上。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15人以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借鉴“双区”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经验,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营商环境目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力争90%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95%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实施“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深化“证照分离”、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等改革,营造更加便利的准入环境。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自然资源“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加快建设“信用源城”,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升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聚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打造“双区”市民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做好“串珠”文章,推动旅游景观大道及沿线景点的规划开发建设,继续支持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水晶温泉和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推动野趣沟、七寨湖公园等现有景区提档升级,激活城市西部健康休闲旅游功能带。深度挖掘老城“四宝”、百年老屋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着力开发更多精品旅游线路,畅旺老城历史文化活力区。推进埔前“乡村体验式休闲旅游”五村连片开发和高埔岗“互联网+”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生态游、康养游、研学游等新兴业态,提高游客过夜率、回头率。推进游客服务和集散中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管理水平。

  加快发展绿色工业。持续深化与大鹏新区合作共建,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低碳产业园、5G产业城等园区平台建设,推动低效厂房、闲置用地治理,力争实现扩园750亩以上、工业供地450亩以上,进一步增强园区综合承载力。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数据平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土地使用效能。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持续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引进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开展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计划,力争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13家以上。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推动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高效发展都市农业。加快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园区产业融合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生态+休闲观光”精品农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发展适销对路的蔬菜、花木、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着力打造一批“百万元村”,努力培育“千万元村”。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巩固推广“樱桃番茄”“张州豆苗”等“优”品牌,打响陂角小坑土鸡、高围五指毛桃、坪围无花果和皇帝柑等“土”品牌,将更多优质农产品推向“双区”市场。深化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等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加强与省农科院科学合作,积极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技术,提升农业产品“含金量”。

  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源城全市中心城区的比较优势和功能特色,制定并落实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力促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推动研发设计、会展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创新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重点抓好顺丰电商物流产业基地、高埔岗精品农副产品交易平台等项目建设。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新增5个乡村电商服务站。加快建设“数字源城”,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普及应用。

  三、突出供需两端发力,强化经济发展支撑

  扩大有效投资。实行区领导挂钩联系、部门跟踪服务、清单化管理和专班化推进,抓好6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年度投资94.6亿元以上。加快建立“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引导资金、地块等各类要素向有效投资领域聚集。全力推动近年来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竣工投产、达产增效。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以补短板项目为重点,建立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机制,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加快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建设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认真研究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资金投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纳入政府债券的项目数量、投资总量均有新突破。

  促进消费升级。全面落实促消费政策,鼓励商家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拉动日常商品和汽车、石油等大宗商品消费增长。充分发挥坚基商业中心、万隆城等中心商圈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庄田美食街顺利开业,积极引进高端商业品牌,打造城市时尚消费和品质消费聚集示范区。扶持发展小店经济,以太平古街、大同文化创意园和EAT艺术创意园为试点,谋划打造省级小店经济特色街、示范点,争创全国小店经济试点城市。积极培育限上企业,力争全年新增10家以上。鼓励发展夜间经济、网红打卡和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

  稳定外贸增长。积极落实《河源市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支持重点外贸企业开发高质量、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壮大外贸增长点。借力“一带一路”“中欧投资协定”东风,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重点展会,推广企业品牌,抢抓更多订单。支持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发展。

  四、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巩固绿色生态优势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大力实施网格化监管和双随机抽查,不断提升综合监管水平。大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落实林长制,完成森林抚育4000亩,建成碧道6公里;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加快建成一批城镇公共绿地,升级改造一批园林绿化景观,实现城区绿化覆盖率41%以上。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大工地扬尘、工业粉尘等污染源管控力度,提升空气质量。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统筹推进三王坝河、东埔河、鳄湖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河流(湖泊)水质。巩固省挂牌整治土地管理问题治理成果,深入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耕地修复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庄田村大坑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系统做好“六水”“六林”文章。巩固提升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创建成果,严禁“两高”项目入驻,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推进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市场化发展。坚持开展“全国低碳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日活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市民养成节水、节电、节能的好习惯。

  五、聚力民生事业发展,建设人民幸福心城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义务教育增容提质,推进黄子洞小学、区第一中学等学校改(扩)建工程。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成果,抓好新风幼儿园、东城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建设。大力实施教育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加强市区联动,推动落实小区教育配套设施“三同步”政策。实施新一轮“强师工程”,培养一批名校长、名班主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感染楼),启动区疾控中心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预防与诊疗水平,增强传染病防治、疫苗接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建立医疗机构诊疗共享平台,加强分级诊疗信息化管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技术下沉。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快东埔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新江、源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等强基项目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助力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打好新一轮“创文”首战,力争今年进入全国前列。大力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加快“四馆两中心”、区城建档案馆(区档案馆二期)等文体设施规划建设,推动足球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完善上村村红色教育基地设施。讲好“槎城”故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积极开展文化艺术节、“区长杯”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打造源城特色文体活动品牌。

  提升城市首位度。优化功能布局,积极配合市完善中心城区“1+6”规划体系,着力构建“三区一带”城市发展新空间格局。加快提质步伐,实施40个老旧小区改造,新(改)建20个小公园(小广场)、20个公共厕所和一批旅游厕所,推进城区“三线下地”、雨污分流改造,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谋实上城根儿片区发展,加强李焘故居、湖山书院等古建筑修缮保护,让城市留住记忆;主动配合“三桥十路”等市政设施建设,全力保障深河产业城、源西片区土地储备等12个省市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强化城市管理,持续加大环境卫生保洁、城市“六乱”治理和集贸市场整治力度;巩固上城街道示范片区成果,逐步扩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让城市更加干净、整洁、有序。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突出抓好“四沿”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提档升级一批农村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农村建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态“四小园”,让乡村承载美好乡愁。精致打造埔前“五村连片”项目,示范带动全域建设“五美”乡村,确保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力争创建特色精品村2个以上。

  推进平安源城建设。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力促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三个转变”。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带动就业创业3500人以上。巩固拓展“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创建成果,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落实慈善福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保障“五保”“三无”老人、孤儿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建设区第二人民福利院。构建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整治突出毒品问题三年行动,严厉打击“食药环”“盗抢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债务领域风险,切实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大力推进“八五”普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雪亮工程”“智慧新警务”建设应用,健全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继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底线。

  同时,继续做好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妇女儿童、粮食、人防、金融、外事、移民、统计、档案、史志、保密等各项工作,重视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工商联、妇联、文联、科协、侨联等群团工作。

  今年,我区十件民生实事实行人大代表票决制。经过广泛征集、仔细遴选和充分论证,区政府确定了12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分别为:一是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及隐患排查整治;二是加强困难群众生活保障;三是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四是促进教育均衡普惠发展;五是实施出生缺陷筛查与诊断免费项目;六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七是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八是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九是提升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十是改善居民休闲活动场所;十一是提升养老服务保障水平;十二是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现提交大会审议。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加强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理论武装,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打造法治政府。坚持依法办事,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报告,自觉接受区人大和政协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沟通协商,提高协调各方能力。

  持续转变作风。坚持为民办实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在破解大事难事中展示形象、体现作为。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积蓄实干力量。

  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强化意识形态责任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和一般性支出。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各位代表,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用担当彰显责任,用落实追逐梦想,用实干书写幸福,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加快提升“首位度”、打造“总开关”“总枢纽”,当好“龙头”,做好“带头”,奋力在加快“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中走在全市前列,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名 词 解 释

  1.“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双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3.中心城区“1+6”规划:“1”是指“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6”是指老城区、城市北区、城市西区、江东新区、市高新区、东源县城等六个片区。

  4.“双百”工程:改造和新建100个小公园、改造100个老旧住宅小区。

  5.“支持商贸服务业8条”:2020年2月河源市人民政府印发《河源市支持受疫情影响相关商贸服务业企业八条措施的通知》中提出的8条支持商贸服务业企业措施。

  6.“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7.“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

  8.“508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以上。

  9.“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

  10.“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11.“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

  12.“三区一带”:老城历史文化活力区、城市北部功能核心区、城市南部产城融合示范区、城市西部健康休闲旅游功能带。

  13.“科创12条”:2019年1月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粤府﹝2019﹞1号)中提出的12条科技创新促进政策。

  14.“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在农村基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推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主阵地。

  15.“一网统管”:依托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中心整合各类数据资源,搭建通用平台,实现一网统观全省、一网统连指挥、一网统筹决策。

  16.“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合并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由自然资源部门统一核发;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合并为新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由自然资源部门统一核发。

  17.“瞪羚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具体指跨过初创阶段、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企业。

  18.“隐形冠军”:是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熟知,却在某个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明确战略,其产品、服务难以被超越和模仿的中小型企业。

  19.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强核工程、立柱工程、强链工程、优化布局工程、品质工程、培土工程。

  20.“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国资+其他部门”的重大项目联动机制。

  21.“林长制”: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

  22.“六水”“六林”:“六水”是指“水系、水运、水能、水资源、水产业、水环境”;“六林”是指“储备林、经济林、碳汇林、林产品、森林旅游、林下经济”。

  23.“三医联动”: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个方面的联动和互动改革。

  24.“四馆两中心”:“四馆”是指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两中心”是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

  25.“三桥十路”:“三桥”是指风光大桥、新丰江渡头大桥和学府大桥(原称纬十四路跨东江大桥);“十路”是指庄田大道、双下路至东环路段、新丰江沿江北路、新丰江沿江南路、钓鱼台大道、山泉路、纬十四路西段至西环路、学府大桥桥头至东环路段、京九铁路东路。

  26.“四沿”:沿粤赣边界、沿交通线、沿风景区、沿城市边界。

  27.“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28.“三个转变”:政策指引向长效帮扶转变、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精准帮扶向普惠民生转变。

  29.“智慧新警务”:是广东公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实施科技兴警战略、建设智慧公安的新举措,主要以打造数据警务、建设智慧公安为着力点,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提升警务智能化水平。


政务微信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智能机器人 返回顶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本页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