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在河源市源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源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晓雯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源城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冲刺之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以“一一三六六”的发展思路为指导,以“三赛”为总抓手,以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核心,积极实施“工业富区、商旅强区、科教兴区”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经济社会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基本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具体来说,主要呈现出以下九个方面的特点:

 

    (一)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呈现稳中向好态势。2014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5.22亿元,同比增长10.3%,完成年度计划的9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同比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44.87亿元,同比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47.72亿元,同比增长7.0%。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46.3∶50.8调整为2.8∶47.1∶50.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二)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导地位日益稳固。2014年全区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03.64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工业增加值54.26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6.02亿元,同比增长16.8%,实现增加值52.33亿元,同比增长17.2%,完成年度计划的124.6%。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三赛”活动有力开展,“三个25”、“三个100”工程扎实稳步推进,全年签约工业项目32个,合同投资总额61.1亿元;开工工业项目19个,合同投资总额29.8亿元;竣工投产工业项目25个,合同投资总额25亿元。积极主动承接深圳市大鹏新区对口帮扶,深圳大鹏(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园顺利挂牌成立。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62亿元,在全省产业园建设管理考核评价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获得1000万元资金和400亩用地指标奖励。大力推进扩园工作,园区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省产业园扩能增效评比中喜得佳绩,成功获得2.4亿元省扶持资金。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项目建设势头强劲。以落实市“三赛”任务为抓手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为实现全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提供重要支撑。2014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42亿元(含市直,区内完成79.54亿元),同比增长20.8%(区内同比增长25.3%),完成年度计划的102.4%。其中工业投资23.48亿元,同比增长119.1%,城镇投资42.75亿元,同比增长32.7%,房地产开发36.79亿元,同比增长21.7%。全区26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全年累计完成总投资40.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32.1%。随着立壕建材、冠恒实业、一通汽车城、公园西商业中心、电子数码城、大鹏建材城、巴伐利亚庄园等一批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将为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服务业发展企稳向好,消费需求持续畅旺。2014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3.94亿,同比增长15.6%,完成年度计划的102%,增幅居全市各县区第1位。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达717.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88亿元,分别增长17.8%和19.9%。市场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全年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利用外资形势稳定,对外贸易增速放缓,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75600万美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出口总额44900万美元,同比增长3.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578万美元,同比增长13.3%,完成年度计划的103%,增速居全市各县区第2位。

 

    (五)财政税收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区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96亿元,同比增长27.2%,完成年度计划的106%,增幅居全市各县区第1位。其中税收收入7.03亿元,增长28.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49亿元,增长28.2%。国、地两税完成税收总收入31.96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国税收入4.39亿元,地税收入27.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4.4%,增幅分别居全市各县区第2位和第1位。城乡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0元。

 

    (六)农村经济稳中有进发展,城乡环境显著改善。201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71亿元,同比增长2%。城市提质工程全面实施,市政道路、公园广场升级改造工程稳步实施,市区“断头路”贯通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旧城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宜居村镇“六个一”工程建设、“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埔前镇省级名镇申报工作全面完成。扶贫“双到”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发挥主战场作用配合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并获得提名资格。落实城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创卫”成果进一步巩固。成功创建4个市级生态文明村,大力开展水环境、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工程有效推进,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节能降耗工作全市排名第一。

 

    (七)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进,各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稳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区行政服务中心运转进一步优化完善,网上办事大厅源城分厅正式开通。全年政府投资项目审批44项,企业投资项目备案49项,总投资达58.6亿元。区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规范,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财税金融体制、农村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改革取得较大成绩,改革成效惠及全区人民。

 

    (八)科教文体事业再创辉煌, 民生事业发展显著加快。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巩固扩大“创强”成果,教育强镇覆盖率达100%,位列全市各县区之首。公园西小学、碧桂园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新区实验学校新建项目、新江路学校教学楼建设项目以及高莲小学扩建工程扎实推进。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覆盖率为100%,居全市各县区之首。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新开办了10所民办幼儿园。“普高”水平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达93.3%,高考入围第三批专科院校以上总人数714人,入围率63.4%。文化源城建设全力推进。积极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了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完成29个农民体育建设工程项目的安装,农村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深入开展全面健身活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

 

    (九)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事业进展顺利。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1265人,完成市下达参保缴费任务的11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16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7350人,完成市下达任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250个,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19%;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050人,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52.5%;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72人,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24%;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2.5%以内。全区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4373人,超额完成区十件实事之一“培训城乡劳动力4000人”的目标任务。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年全区人口出生率13.83‰,自然增长率7.69‰,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人口计划控制指标。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完成150套公(廉)租房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全年完成126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旧房改造。“平安源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持续加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强化,全区社会形势进一步稳定和谐。

 

    2014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加上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对于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有一定难度;二是工业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点,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没有完全发挥产业集群作用;三是园区建设缺乏资金,扩园征地进度缓慢,项目用地矛盾突出,影响着我区发展后劲的增强;四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压力大、任务重,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五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企业和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导致投资速度放缓,投资大的项目少,项目入库率低,等等。这些不足和问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在新的一年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市“三赛”为总抓手,按照“一一三六六”的发展思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突出改革与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推动源城实现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继续当好振兴河源发展的排头兵,建设美丽幸福源城,实现全市“首善之区”目标。

 

在全面分析研判形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提出2015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106.65亿元,增长12%;全社会规上工业增加值62.8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122.9亿元,增长2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25亿元,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4853万美元,增长6%;外贸进出口总额82400万美元,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城乡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2624元,增长12%;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全区上下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努力谱写规划引领的发展新篇章。

    1、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十二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确保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有序推进。截至2014年底,已有6项指标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但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3项主要经济指标离“十二五”既定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收官之年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各项目标任务,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同心协力为“十二五”规划的收官画上圆满的句号。

    2、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蓝图。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河源市源城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立足源城实际全面推动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切实谋划好总揽全局、影响长远的“十三五”发展蓝图,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作用、前瞻作用、引领作用,为源城今后五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势头的新突破。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园区经济发展。抓住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机遇,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富区”战略。利用好省扩能增效奖励资金开展深圳大鹏(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工作,力争新开发土地2平方公里,创建起点高、效益好的经济增长新平台。着力加快项目建设,力促锦鹏科技、亚翔精密塑胶、粤龙机械等在建项目早日竣工投产,促使航嘉、野村、理想彩印等龙头项目增资扩产,提高产出。围绕培育电子电器主导产业和“四新”产业进行招商,注重采取产业招商、抱团招商等方式,力争引进一批知名企业、龙头型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及省内外大型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优势。

    2、加快推进商旅开发,推动三产繁荣发展。发挥城区独特优势,坚持“强二旺三”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商旅强区”战略。拓宽发展领域,壮大服务业规模,促进整个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做大旅游业,着力打造西部由南至北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旅游、文化、商贸融合发展。抓好巴伐利亚庄园二期、南天等旅游项目建设,打造高端旅游商务休闲区,促进旅游产业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养生度假并重转变;确保2015年旅游接待总人数比上年增长15%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繁荣商贸业,抓好商贸流通业发展。以大型商旅项目开发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公园西商业中心、电子数码城、一通汽车城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商贸圈。继续发展房地产业,科学规划和建设一批商住小区、商业街、商贸市场,打造以房地产业为主体、商贸服务业为重点的特色商贸经济圈。

    3、继续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优农业经济。鼓励引导土地适度有序流转,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城市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型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及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加强技术引进与推广,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三)实施项目带动,努力推动经济发展速度的新飞跃。

    1、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第一抓手,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有效抓手,集中力量,全力推进,以项目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继续推进“三个50”、“三个100”和“双百亿”工程,力争全年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工业项目均达25个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5家。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15年全区安排33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省市重点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 179.8亿元,年度投资计划约37.8亿。其中政府性(财政性)投资项目15个,年度投资计划14.93亿元,企业投资项目18个,年度投资计划22.87亿元。

    2、切实推进对外贸易增长。利用好国家、省、市实施支持出口一系列政策,帮助和指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充分享受国家和省提高出口退税、规费减免、融资担保支持等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发展。继续加强与国税、外管、金融等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努力营造外贸发展合力。

 

    (四)推进深化改革,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加强税收征管,完善财政监督管理体制。规范“三公”经费管理使用,严控楼堂馆所建设,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农政策,完善金融惠农政策体系,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2、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差别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健全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敢于创业新机制,完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实施促进大学生创业专项计划。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老年人、残疾人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保障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完善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贸易等融合发展和政策措施,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营造理解改革、拥护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优化城乡环境,提升打造宜居城乡品牌的新格局。

    1、加快老城改造。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的重大机遇,推动老城改造升级,以打造“宜居老城”、“文化老城”和“休闲老城”为目标,加快太阳广场、御龙湾二期、新世界广场等旧改项目建设及城中村改造,抓好公园西路、大桥南路等老城区主干道升级改造及老城小街小巷路面、排污排水建设和亮化、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太平古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修缮和鳄湖公园建设工作。

    2、加强镇村建设。科学规划镇村修编,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统筹城乡整体发展。加快新农村道路亮化、美化和信息化建设。推进“幸福村居”创建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抓好村庄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深入推进扶贫“双到”开发工作,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实施埔前镇5个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推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3、注重生态建设。完善联动机制,强化责任考核,严厉打击“三偷”行为,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工业、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深入开展东江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完成源城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工程。

 

    (六)切实改善民生,努力营造建设幸福源城的浓氛围。

    1、发展科教文化事业。继续坚持“科教兴区”战略,启动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建设高莲小学、开办高新区实验学校,抓好啸仙中学、源西中学、新塘小学、黄子洞小学等学校改扩建学校工作。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执行“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努力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水平。扶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重视发展成人职业教育。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重点抓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以及部分文化站、室(农家书屋)的升级改造,挖掘老城文化底蕴,积极打造商、旅、文一体化的多彩北直街、风情太平街。坚持文化立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不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2、优化民生事业。贯彻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今年新增就业岗位8310个,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实现培训人群就业率85%以上。积极配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规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保障和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继续抓好移民安置工作。推进城乡住房保障力度,抓好150套公(廉)租房建设,改造400套城市棚户区,新增廉租房租赁补贴90户。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积极创建幸福社区和幸福村居。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平安建设、信访维稳、依法治区、安全生产管理、殡葬改革、档案管理、三防应急管理、双拥工作,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振兴发展的良好机遇,万众一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逆势而进,全面完成各项发展任务,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河源“首善之区、幸福源城”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