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常住1.4万余人的社区,今年5月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个社区,文明的质感藏在“红色管家”的脚步里、“就近好办”的服务中、志愿服务的暖心里。
1.“红色管家”绘就温情底色
作为275名“双报到”党员中的一员,黄素玲化身“红色管家”,用不到半年时间,把辖区每户的情况都装进了心里。
辖区有户七口之家总让她牵挂。这个家庭里,老人患癌且重度残疾,需主要劳动力居家照料,3个孩子中还有一名孤独症患儿需每日接送康复治疗,全家仅靠低保度日,经济与照料的双重压力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为此,黄素玲成了“跑腿员”和“牵线人”。她向社区反映情况,对接康复机构,为孩子争取到更实惠的康复方案,减轻经济负担;她还协调社区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寻找半天制工作,既不耽误照料家人,又能增加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她联动机关单位、社会组织、爱心商家等多方力量,把资源拧成一股绳,让帮扶落到了实处。
在康乐路北社区,黄素玲不是孤例。275名“双报到”党员中,不少党员成了“红色管家”,他们的脚步踏遍每个楼栋,把党员的先锋模范底色,染成了社区里最暖的色彩。
2.“就近好办”送到“家门口”
走进康乐路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暖蜂驿站、少先队队室等功能空间一应俱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触手可及的便利服务。
该社区网格员陈嘉诚自去年3月上岗以来,始终穿梭在社区网格中,用脚步织密服务网络。巡查环境设施、采集居民信息、宣传政策法规、调解矛盾纠纷、排查安全隐患……在繁杂的日常工作里,他总能敏锐捕捉到群众需求。
针对辖区养老群体集中、老人带娃压力大的情况,他积极跟进社区与民政部门,参与养老服务点选址调研,全力推动项目落地,让居民对养老保障的期盼逐步照进现实。在矛盾调解现场,他同样是居民信赖的“解铃人”。“此前,顶楼住户因渗水导致房屋霉变,与物业就维修问题争执不休。”陈嘉诚第一时间到场核实情况,一边协调物业启动维修基金,一边对接区住建局指导施工,最终推动楼顶整体防水修补完成并通过验收,不仅化解了纠纷,更让邻里关系重归和睦。
近年来,该社区网格员累计收集群众诉求建议162条,闭环处置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问题158个。从养老点筹建到矛盾调解,从政策宣传到设施巡查,“就近好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社区的日常。
3.1500双手托起幸福图景
“以前只有寒暑假才有公益课,现在常态化了。”居民黄秋平说。近两年来,该社区公益活动悄然升级,从最初仅有的绘画、黏土两类课程,拓展到书法、篮球、手工扎染等十几种。
这一切的背后,是1500人的“康乐‘益’家”志愿服务队在默默付出。该社区党支部书记肖苗笙把这支队伍比作“大家庭”,“一老”服务中,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用智能手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医保认证;“一小”服务里,家长志愿者在校门口筑起“护学岗”,放学时那片红色马甲成了最安心的风景线;“一新”服务的暖蜂驿站更是贴心,天热时为环卫工人递上冰饮,放学时帮家长照看孩子,为奔波的骑手提供“充电蓄能”。
“红色管家是大脑,暖蜂驿站是心脏,党员是毛细血管,24小时服务区则是恒温系统。”肖苗笙的比喻里,藏着社区独特的治理智慧。“文明从不是喊出来的,是1.4万余名居民和1500名志愿者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用日复一日的认真与温暖,一点点织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