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网站支持IPv6
源城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报告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2-04-11 15:51:33
字号:
分享:


——2022年4月10日在源城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源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李宇航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区委工作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2.98亿元,同比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9.81亿元,同比增长23.1%;规上工业增加值66.65亿元,同比增长23.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21亿元,同比增长7.5%;实际利用外资12245万元,同比增长20.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9亿元,同比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80元,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5元,同比增长12.1%。

  (一)聚焦稳增长、促投资,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三大产业稳中有进。工业经济加快复苏。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推动技改固投4.63亿元,新增技改企业3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组织入库省级技术改造项目7家。精电(河源)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上榜首批“广东省加工贸易制造业龙头企业”名单。扎实推进园区建设,一批市政道路和基础配套设施建成使用,园区生产、生活和服务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新引进华润怡宝、特区建工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园区现有落户企业158家,电子电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类主导产业项目占比为70.25%。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河源“惠民购车·悦享消费”汽车消费节、“家520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火热开展,万隆城、坚基等商圈刺激消费活动丰富多样。组织企业参加中博会”“广交会”“进博会,抢订单、拓市场,全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0%。野趣沟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坪围村和埔前镇红色生态休闲旅游线路入选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文旅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86.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1%、11.6%。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成功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河源市源城区畜禽产业园成功入选2021年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园)建设名单。全区“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5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农产品5个。源城农业品牌更为响亮,11个农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春沐源”品牌樱桃番茄入选河源市十大高端农产品,“神农宝”灵芝系列产品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8家蔬菜企业成为“源城蔬菜”区域品牌首批授权使用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年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增至34家、190家、45户。

  有效投资稳步增长。项目筹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1.6亿元,涉及项目27个;获得专项债资金11.15亿元,涉及项目8个。成功举办两场大型经贸活动,一批优质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投产。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经济拉动效果明显。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扎实推进60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6.75亿元,河源春沐源·岭南生态旅游度假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河源)巴伐利亚庄园实验学校二期等35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充分发挥深圳、广州、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行业协会、商会、联谊会桥梁纽带作用,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招商机制持续优化,全年新签约项目30个(含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4个),投资总额83.65亿元,其中,华润怡宝、深圳特区建工科工等2个项目投资总额超10亿元;1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项目9个。

  (二)积极抓改革、谋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各项改革持续深化。持续深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制订实施深化区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实施意见,预算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落实“支持企业复工复产20条”“中小企业26条”“个体工商户23条”等政策措施,减税降费政策持续落实,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实施市场主体“非主观故意”轻微涉税违法行为“首违不罚”。稳妥推进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如期完成区发展总公司改革任务。打造以运通公司为主体的区级城建平台,整合优化国有企业资源,加快市场化转型,有力激发国企活力。医改工作扎实推进,全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网上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国家基本药物采购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均基本达到国家、省、市要求。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企业开办程序、“省内迁移通办”模式、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管理、规范经营范围表述、“证照分离”改革、市场退出机制等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新增市场主体1.67万户,同比增长6.38%。工程建设项目由串联审批转为并联审批,政府投资类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从282个工作日压缩至90个工作日,社会投资类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从189个工作日压缩至50个工作日,群众、企业办事更省心、更顺心、更贴心。“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取得新突破,区政务服务大厅进驻事项增至770项,事项进驻率提升至92.82%,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受理”融合提升,企业开办“一次办好”、“一窗领取”、一个工作日内办结基本实现,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启用“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进一步延伸政务服务到基层“末梢”。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有效落实市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兑现科技奖补资金785.33万元。评出33名优秀科技人才,补助资金40.2万元。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支持6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2750万元。积极与“双区”开展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领域合作,源城区创新创业科技服务中心成为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成果转化基地挂牌单位,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全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市级众创空间11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年专利授权807件,同比增长21.72%;有效发明专利152件,同比增长16.03%。两项发明专利喜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首笔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成功落地,实现我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零的突破。

  引才育才成效显著。强化人才支撑,先后建成研究生示范基地、“雁归源”服务中心、槎城农旅特色人才驿站、孵化基地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和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等一批引智引才平台,成功举办“源智于人·城贵于才”系列人才交流活动,引进21位高层次专家学者签约人才项目。龙岭创业孵化基地、四伙记创动力电商产业园被认定为“河源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同时,龙岭创业孵化基地还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

  (三)注重精管理、优品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建设更加出彩。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积极配合市编制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深河产业城A区二期、钓鱼台项目和区工业园三期扩园(新增)项目用地征收工作顺利推进。长深高速扩建工程、汕湛高速蓝田出口至河源市高新区连接线公路工程等加快推进。加强对市区背街小巷、居民区等市政基础设施管护,实施市政维修390宗;大桥路、环湖路等“百街千巷”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东埔河沿岸段老旧小区管网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鳄湖公园以全新面貌对外展示。40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全面开工,惠及住户4151户、楼房444栋;83处农村削坡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全面完工。5G基站累计建成超800个。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启动实施新一轮创文工作,环卫保洁和城市“六乱”整治全面加强,“三违四抢”治理力度加大,燃气黑点、餐饮油烟、露天焚烧、噪音污染、违规广告等专项整治行动有序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扎实推进,居住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境督察整改,空气质量优良率96.7%,6项污染物指标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要求,PM10和PM2.5均值浓度分别为39微克/立方米、21微克/立方米;2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Ⅰ类,东江水质保持Ⅰ-Ⅱ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完成率均达到90%以上的目标。持续发力抓好城市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东埔河管网改造及景观提升工程、鳄湖水生态综合整治项目等进展顺利,中堤路(化龙路、竹园路)排污口及河源广场排污口整治项目如期竣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力推动桉树退改,全面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工作,生态林业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生态环保水平进一步提升。

  乡村建设更加有力。农业加快发展。坚决保障粮食安全,在全市率先完成撂荒耕地100%复耕复种,复耕地块89个、复耕总面积2189.64亩;顺利完成市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粮食总产量达1.21万吨。埔前镇上村枇杷和香菇、高围五指毛桃、坪围无花果、中田魔芋、东埔街道高塘灵芝、香车美人茶叶产业园等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初显成效。乡村日益美丽。完成12条农村公路路面升级改造,埔陂路(Y152线)获评广东省十大最美农村路,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三清三拆三整治五清专项行动、农村厕所革命、村内道路建设等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推进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建成“四小园”823个,其中小菜园689个、小果园50个、小花园36个、小公园48个,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初显。完成存量农房微改造610户,完成农房外立面改造156栋,绘制文化特色墙绘336幅,农村风貌有效提升。脱贫成果巩固先后印发《源城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源城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源城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不断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年未发生一例返贫现象。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产业、就业、兜底等政策落实率100%。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等深入实施,全区889户2217名建档立卡脱贫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05.15元,脱贫户增收稳定可持续。突出党建核心引领作用,坪围村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农村普惠金融“户户通”工作初见成效。

  (四)致力办实事、惠民生,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民生保障持续巩固。持续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源城区5个“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同时揭牌运营,2021年全区新增就业435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002人,年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3%;全年共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26场次,提供就业岗位超2万个。持续推进全民参保扩面,及时发放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等各类社保待遇,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73197人、205375人。稳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城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849元、585元。扎实推进社工“双百工程”,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及出生缺陷免费筛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住房保障工作有力推进,美林湖保障性住房室内装饰工程、双下路一期保障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动工建设,506户公(廉)租房住户通过资格年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双拥工作取得累累硕果。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常态化防控紧抓不懈,强化重点地区来(返)源城人员、境外入境人员、冷链食品运输及其从业人员、跨境货车司机等重点人群落地排查及管控,今年以来无新增确诊病例。积极推进新冠病毒“免疫屏障”构建工作,全区累计接种新冠疫苗153.54万剂次,覆盖72.04万人,其中完成全程接种67.45万人。新(改)建源城区实验中学、龙光城小学、黄子洞小学、啸仙中学等4所中小学校,新增学位5430个。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顺利完成,河源市首个省学前名园长工作室揭牌成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区人民医院新建发热门诊(感染楼)、迁建高压氧楼、东埔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建设,新江、源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全面竣工。文化惠民丰富多彩,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先后获得河源市庆祝建党100周年“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双金奖、广东省第十四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团体铜奖和个人金奖、河源市民乐大赛金奖等众多荣誉。埔前镇文化旅游体育服务中心、陂角村智能景观体育器材及各村居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提档升级,上村村红色文化馆落地建成并对外开放,区文化馆顺利通过国家一级馆复审。28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体育服务场所建设实现全覆盖。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和“雪亮工程”建设,建成区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共享平台,249个前端监控点及200路社会接入点投入运行。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稳步推进,“飓风2021”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法治源城建设质效提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调解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食品药品安全满意度大幅提升。粮食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物资储备工作取得新进展,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被省政府评为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先进集体。区工商联获评2020-2021年度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广东省工商联法律服务示范点,区妇联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源城区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启用。坚决守牢安全风险防范处置基本盘,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平稳,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20.5%、19.5%。同时,国防动员、人防、统计、统战、殡葬管理、工会、共青团、科协、史志、档案、保密、禁毒、移民、红十字、老龄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在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下,全区上下克难奋进、迎难而上、综合施策,全力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仍然繁重,实体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二是对接“双区”的体制机制、功能平台不够健全,重大优质项目不多,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创新能力仍需加强;三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及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等等。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2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维持全区宏观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至关重要。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聚焦市委赋予源城坚持‘快’字当头、实现又快又稳发展,示范引领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致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源城,加快打造全市综合枢纽、发展引擎,更好在示范区”“排头兵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市前列,更好服务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和粮食生产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动产业提质,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迈出新步伐

  做大工业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持续打好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攻坚战,力争全年扩园0.5平方公里以上,盘活闲置土地、厂房及低效用地3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工业园三期扩园、低碳产业园、5G产业城及水主题产业园等平台开发建设,实施一批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现代产业园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实施“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提升园区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建立完善战略性产业集群“五个一”工作体系,大力发展纳入省“双十”产业集群布局的“6+4”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集群。积极参与市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引进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打造“双区”电子信息产业装备产业基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地;以打造大湾区优质饮用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基地、全国重要的食品饮料产业发展基地为目标,扶持和引导食品饮料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华润怡宝饮用水等一批重点项目动工建设,助力市打造百亿级水经济产业;加快低碳产业园建设,精准引进特区建工等一批优质项目,打造先进材料产业新高地。坚持区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深入实施服务企业能力“10个一”专项行动,开展“暖企”“助企”行动,助力市场主体解忧纾困。支持老企业焕发新活力,加大政策出台力度,精准扶持有潜力的企业增资扩产,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达产达效、做大做强,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以上,开展技术改造10家以上,数字化转型升级15家以上,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亿元以上。

  做优现代服务业。积极落实促进城市消费若干政策措施,聚焦日常商品、汽车和石油等大宗商品消费,多举措开展促销让利活动,进一步激发市场消费活力。充分发挥坚基、万隆城等中心商圈带动作用,积极引进高端商业品牌进驻,打造城市时尚消费和品质消费聚集示范区。拓展中山大道、越王大道、长塘路商圈体系辐射带动面,大力发展夜店经济、小店经济。积极推动健康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加快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搭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平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支持皓勤电子、华域重工等重点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粤贸全球”计划等展会平台,重点以RCEP国家、中东以及南太平洋地区海外联络处为“支点”,打通融入“双区”“买卖全球”的双向贸易通道。

  做旺生态旅游业。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和游客集散中心建成运营,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等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客天下国际旅游度假区、巴伐利亚庄园、春沐源小镇等旅游龙头项目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南片区旅游联盟发展,推动客天下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春沐源小镇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埔前西部“五村连片”体验示范带、东片区“智慧农旅”示范带、高埔岗“互联网+”特色小镇和源西庄田美食街及游客集散中心等景区提档升级。大力推行乡游、村乐、民宿联动发展模式,加快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精心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串珠成链打造一批“两晚三天”经典旅游线路。充分挖掘老城“四宝”、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等资源,推进恐龙文博园与李焘故居、草行丘屋、太平街、龟峰塔成片区一体化打造,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旅游宣传力度,进一步打响源城全域旅游品牌知名度。

  做精现代农业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做强做优蔬菜、花木、水果、茶叶、水产品等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增加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扎实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建设,全力培育“源城蔬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源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深入实施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培育引进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设若干集精深加工、试验科研、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推进畜禽产业园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坚持“农科融合”,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建成一批高科技农业园、产研园、农业试验室、农业科研基地。加强对接“双区”农业科研创新及示范基地合作,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品类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畅通“双区”销售渠道,提高源城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影响力。

  (二)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在增强经济支撑力上寻求新突破

  抓有效投资潜力。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力争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指标走原则,充分发挥发改+财政、国土、国资+其他部门的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和城建调度会议作用,加快推进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成投产,力争全年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6.8亿元。加快启动华润怡宝河源饮用水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源城区威利玩具生产项目等新建项目,着力推进富为电子、时进科技等续建项目建设。吃透中央预算内投资、十四五规划、涉农资金统筹等政策,聚焦国家发改委明确的九大专项债领域,扎实做好新增债券资金申报工作,推动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项目库,增强项目储备后劲。

  抓招商选资质量。坚持全区招商选资一盘棋,规范完善招商选资程序,提高招商选资水平。加强项目落户的审核把关,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建立落地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提高项目转化率。以市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百亿级水经济产业、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为产业发展导向,全力筹办好系列经贸活动,力争全年引进优质项目4个以上,总投资30亿元以上。

  (三)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在全域全面融湾”“融深上展现新气象

  深化各项领域改革。配合市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电力、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区属国资国企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区属国企制度化分类监管体系。整合优化国有资产资源,调整区属国企股权结构,推动区属国有企业加快市场化转型,支持做大国企规模、做优国企资产、提高国企效益。落实新一轮预算管理改革任务,编制区级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强化大事要事财政保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埔前镇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源南镇农村资源盘活及股份合作改革,推行“土地集约流转+市场主体经营+点状供地配套”开发模式,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抓好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各级权限高效规范运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进涉企证照电子化工作,推进“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全面提升准入准营透明度、便利度。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自然资源领域“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高速公路”。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推动更多政务服务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一次办好”。深化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改革,推进更多政务服务向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方便群众少跑腿、就近办。探索建设“智慧源城”,争取成为2022年市“一网统管”试点县(区)。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助力市加快提升城市信用监测排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加速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树标提质”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以上。主动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积极承接深圳、广州、港澳等地外溢的创新资源,强化重大平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吸引大湾区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向源城集聚。大抓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与“双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相互融合的产业协同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市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用好“雁归源”服务中心、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等引智引才平台,柔性靶向引进“候鸟型”人才、“远程式”专家,着力打通与湾区人才资源的“共享通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培育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后备学校,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试点示范县(区)。

  (四)着力推进“三农”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开创新局面

  保障粮食安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推动耕地保护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启新一轮垦造水田三年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效,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系统补齐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短板,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快粮食储备仓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稳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和粮食仓储智能化水平,确保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发展农村经济。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和标准化水平,提高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培育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引导推荐农业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做好“小而精”文章,发展适销对路的花木、水果等特色高效农业,力争培育“三品一标”、粤字号品牌5个以上。大力发展“农业+”“农旅+”产业项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双区市场的需求无缝对接,规划建设“双创”电子商务创业园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等精品农副产品交易平台,力争建成乡村电商站3个以上,培育壮大源城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速农产品推广流通。

  建设美丽乡村。巩固拓展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成果,优化和新建一批资源路、旅游路和村内道路,提高城乡资源双向流通效率。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巩固提升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成果,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治理等行动,有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治长效。持续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重点抓好现有存量农房和新建房屋外立面风貌塑造,打造一批以红色教育、客家文化、田园风光等为主题的微改造项目,建设一批具有岭南风韵、客家人文特色和现代宜居的精美乡村。深入落实带长制,大力推进埔前国道以东片区五村蔬香田园·静谧山水风貌带提升和西片区五村连片智慧农旅风貌带规划建设。

  拓展脱贫成果。全面落实“四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工作,提高脱贫户稳定增收能力,增强脱贫村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积极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做实普惠金融“户户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五)着力优化城市建设,在提升城市形象上塑造新风貌

  统筹城市建设规划。坚持服务大局,积极配合埔前、工业园等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全力保障钓鱼台片区、快速内环路等市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抓好土地卫片执法整改和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等工作,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汕湛高速蓝田出口与市高新区连接线、长深高速改扩建等工程项目规划,扎实做好G355国道源城段、源城港区码头等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厕所革命”工程,科学有序推进“三旧”改造,进一步更新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强城中村、背街小巷等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全力推动违法建筑、违规广告招牌、城市“六乱”、乱停乱放等专项整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绿道、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社区公园。以创文为抓手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抓好一批老旧小区、城中村、背街小巷、农贸市场改造,实现主城区棚户区全部清零、城乡危房彻底消除。有序推进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快建立政府依法监管、第三方专业监管、社会公众参与监管的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综合监督体系;建设1个厨余垃圾处理站,逐步实现“专桶专用、专车转收、专线转运”,打通厨余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提升数字城管智慧化水平,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

  厚植生态环境优势。坚决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案件及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发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东埔河、三王坝河等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水质稳定达标和土壤环境总体安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动两高项目绿色转型升级,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

  (六)着力惠民便民为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实效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常态化落实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异地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等重点工程,实质性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塑造源城技能人才品牌。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持续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完善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制度,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关心退役军人生产生活,做好双拥优抚工作。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持续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成果,加快推动东城幼儿园、竹园幼儿园等一批新(改)扩建幼儿园建成落地;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新(改)扩建区第一中学、御龙湾小学等一批中小学校,推动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与“双区”学校开展合作办学,打造更多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完善教育信息化设备,推动数字教材应用全覆盖,促使数字教材应用常态化,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薪酬绩效与激励制度,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推动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二期、区疾控中心项目建设,布局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与“双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合作,推动“双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强化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做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和诊疗水平,争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加快区域医共体建设,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让群众少花钱、看好病。全面落实药品、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推进药品、耗材集团采购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八大行动,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快“四馆两中心”、镇街文化旅游体育服务中心及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高埔岗文创园争创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丰富各类文化体育休闲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体育需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体育场地设施,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持续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社会各界的桥梁纽带作用,统筹推进统一战线、宗教、外事、地方志、档案、保密、殡葬、供销、水库移民、社会组织等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抓好重点人群管控、哨点监测、集中隔离场所管理、院感防控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目标人群疫苗接种工作,切实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积极配合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运用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智慧市政、智慧警务、智慧城管建设,提升城乡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平安源城,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统筹做好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各位代表,宏图凝众志,重任催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敢谋新篇的魄力、敢于担当的作风,坚定信心、锐意进取,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加快打造全市综合枢纽、发展引擎,示范引领全市经济加快发展,更好在“示范区”“排头兵”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市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

  1-1.源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表(草案).pdf

  1-2.源城区2022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草案).pdf

       1-3.源城区2022年重点前期预备项目计划申报表(草案).pdf

 

政务微信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智能机器人 返回顶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本页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