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网站支持IPv6
源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源市源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4-01-23 17:47:49
字号:
分享:

源府〔2023〕56号

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区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河源市源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卫生健康局反映。


  源城区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9日


河源市源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2021年-2025年)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成效

          二、形势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9

          二、强基层补短板构建高地,打造“顶天立地”崭新格局

          三、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整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

          五、实施改善医疗环境行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六、发挥中医中药特色优势,持续增强传承创新能力

          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八、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九、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十、整合发展医疗优势资源,推动医疗卫生高地建设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监督评估

          三、坚持人才引领,加强人才支撑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重大项目计划表

  重大项目储备表


  根据《广东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河源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河源市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设健康源城,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区卫生健康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抓党建、强基层、促医改、保健康”的工作思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加强,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363家,医疗机构数、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卫生人员对比“十二五”期末增长123家、0.2张、1165人。全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77.8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94‰,婴儿死亡率为2.35‰,孕产妇死亡率为0。

  (一)医疗服务能力大幅跃升。硬件方面,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一期完成建设,源南镇卫生院、高埔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升级改造,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软件方面,全区已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区域住院率稳步提升;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加快推动建立紧密型区域医共体,源城区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实现挂牌运作。全区医疗机构与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医疗机构组建松散型医联体3个,加入省内专科联盟10个。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推进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积极推进落实国家组织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推进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常态化,推动药品集中采购结余留用政策落地见效。

  (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结核病、艾滋病、“H7N9禽流感”“登革热”“狂犬病”等急性和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均得到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达6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95%,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感染疫情,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落实“四早”“四集中”防控救治原则,全区累计报告2例新冠感染病例,未发生社区传播,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

  (四)健康源城行动深入推进。统筹政府、社会、群众个人力量,协同推进健康源城专项行动。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免费孕前优生检查目标人群实现全覆盖,建立区级出生缺陷干预中心1个。持续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职业病防治水平明显提升,新发尘肺病病例报告数逐年下降,未发生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每年新发职业病报告数维持在小于10例的低水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基层人才资源,实施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二、形势与挑战

  进入新发展时期,“双区驱动效应”加快释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健康源城建设对源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对健康服务供给提出了新需求;源城经济社会持续加快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十四五”时期,源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区域服务能力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偏低,慢性病领域健康资源较薄弱,职业病防治体系尚待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全面健康水平提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加快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促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争创省级健康区。做好新时期疫情防控工作,因时因势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加快推进幸福和谐美丽源城建设,奋力谱写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源城篇章提供健康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把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预防为主、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努力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供给和健康服务水平,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

  以健康源城建设为统领,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卫生健康服务更加优质高效、更加公平可及、更加持续安全。

  (三)坚持政府主导。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管理监督职责。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健康事业,强化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完善政府、社会和公众高效协同的体制机制,共建共享健康源城。

  (四)坚持底线思维。

  掌握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的主动权,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强应急救治、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政策措施,有力应对和化解卫生健康领域风险,筑牢全区卫生健康安全屏障。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实现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健康指标全市排名前移。健康源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初步建立起与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保持较好控制水平。

  ——卫生健康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取得积极进展。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明显改善,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

  ——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持续扩容、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健康服务模式实现转型升级,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基本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服务公平可及、系统连续。

表  源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2021年-2025年)主要指标

领域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

77.8

>79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

/10万

0

<8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2.24

<3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40

<4

预期性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

<10

预期性

健康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3.13

30

预期性

每千人口献血率

2.82

持续提升

预期性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

<20

预期性

健康服务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2.44

8.29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1.39

2.62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

0.09

0.62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

2.31

4.3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药师(士)数

0.18

0.54

预期性

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

2.06

4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

0.07

增长30%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4.36

5

预期性

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43.7

≤41.2

约束性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22

≥60

预期性

重点行业用人单位劳动者防噪音耳塞或耳罩正确佩戴率

%

-

≥80

预期性

卫生投入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17.06

25左右

约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一)加强疾病防控能力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着力解决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防治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深化改革,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和设施设备改善工程。全面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以疾控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构建职能清晰、机制顺畅、上下协同、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采取严格、全面、彻底的防控举措,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织牢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二)加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立足平时,补齐短板,平战结合,提升能力。加强源城区人民医院传染病科规范化建设,加强重症医学、呼吸科、麻醉、急救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专科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储备能力。出台提高传染病防治工作人员待遇的政策措施。

  (三)增强见微知著监测预警能力。全面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符合现代化需求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实验室检测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持续开展重点急性传染病的日常监测,完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快速有效响应。着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及时规范处置暴发疫情,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工作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四)建立公共卫生稳定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确保常住居民均等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理统筹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逐步提高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积极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内涵,确保流动人口获得同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服务均等化。

  (五)实施综合措施有效防控疾病。加强新冠病毒感染、人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登革热、流感、诺如、手足口病、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艾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推动将艾滋病、梅毒检测咨询纳入婚前自愿医学检查内容,做好示范区防治工作,有效降低人群感染率。持续推进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实施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加大病人发现力度,优化疑似病人转诊流程,规范管理病人,减少社会危害。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加强消毒隔离等感染控制管理。到2025年,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分别控制在0.16%、0.9%以下,肺结核发病率降至50/10万以下,一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六)提高免疫水平保护易感人群。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 巩固户籍人口,强化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免疫规划管理工作,准确、全面掌握接种对象,提高预防接种服务可及性和及时性,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巩固免疫规划成果,保持较高接种率。加强接种单位督导和培训,加大投入,推进疫苗冷链系统和各类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提升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做好异常反应监测和调查处置,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绩效考核。

  (七)实施安康工程加强妇幼保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整合卫生、计生资源。以全面推动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完善妇幼保健网络体系建设,着力引导民营妇科医院的发展,夯实基层妇幼保健服务管理力量,拓展妇幼保健内涵,全面提升妇幼保健发展质量。深入开展“降消”项目和预防出生缺陷为重点,加强产科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妇幼项目工作,提升妇幼卫生服务水平。

  (八)加强卫生监测提高服务覆盖面。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整合执法力量,发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作用,为卫生执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充分发挥“委局归口联系制度”的优势,制定综合性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标准,推动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用药行为的综合监管;联合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落实情况监管,联合治理药店非法行医行为。全面推进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在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监督中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区卫生监督机构职能,推进基层卫生监督执法网格化管理,构建“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监管网络。

  (九)大力发展老年健康服务。探索发展多形式、高效率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医养结合,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残疾人健康服务等健康服务相关产业,支持建设源城区长者康养中心。建立健全医疗与养老机构之间业务协作机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动机构之间转诊与合作,支持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到2025年,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85%。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率达10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率达40%以上。

  二、强基层补短板构建高地,打造“顶天立地”崭新格局

  (一)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深入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机构“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落实,充分发挥绩效管理指挥棒作用,转变基层服务模式,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筑牢“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运行新机制。落实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全面推行医防融合,紧紧围绕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规划期内,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任务。到2025 年,力争区域内住院率达85%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镇”。

  (二)构建紧密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做强区级“龙头”,提升区域服务能力。推进区医共体总医院强院建设,力争通过广东省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与区级公立医院开展医疗卫生“组团式”紧密型帮扶行动、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多种形式,提升区医共体总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实施“信息化+慢性病管理”办法和分级诊疗、诊断中心、影像中心、消控中心,搭建远程医疗平台,发挥医共体总院龙头带头作用。

  2.补好基层“短板”,优化医疗服务功能。一是进一步完善区医共体分院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强化镇卫生院院前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康复、中医药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住院服务和适宜手术,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诊治能力不足问题。二是进一步发挥“中医馆”效应,使区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药饮片、骨伤、针灸等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

  3.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加快推进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完善医共体组织架构。制订出台医共体内部利益共享机制的指导意见或制度,人员编制管理和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医疗资源整合和下沉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文件,核心医院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权、利关系的指导意见或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双向转诊标准与程序的文件或制度,明确医共体内医师执业地点变更等问题,为医共体正常运作提供保障和指导。

  (三)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以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为主要形式,以国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为依据,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并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急诊急救、住院、二级以下常规手术、妇幼保健、精神疾病、老年病、安宁疗护、中医药和康复服务能力建设,优化服务方式,规范业务管理,使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能力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到2025年,全区30%以上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推荐标准,75%以上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四)加快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医院建设。加快组织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重大卫生建设项目:一是加快推进区疾控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在2024年年初竣工投入使用。二是加快推进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力争在2024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三是谋划推动区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四是谋划推动区第二人民医院新建项目。五是谋划推动区中医院新建项目。六是谋划推动区精神卫生防治所迁建项目。七是谋划推动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东埔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八是大力推进源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落地并投入使用。九是大力推进新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落地并投入使用。十是大力推进上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落地并投入使用。十一是在各街道辖区内按每3-10万人口设置一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二是谋划推进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在一个村设置一间公立村卫生站,一个社区设置一间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医院党建工作,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医院党委与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医院章程。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实行院长负责制,完善院长选拔任用机制,实行院长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合理界定公立医院自主运营管理权限。全面加强医院基层党建工作,合理设置医院党建工作机构,同步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协同发展。进一步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积极完善内部监管措施,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建设,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推动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本区医疗卫生行业特点、体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在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基本医保支出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建立灵活有效的内部分配方式,公立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灵活多样方式自主分配,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坚持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待遇和医疗机构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建立人才评价竞争机制,坚持分层分类评价,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工作业绩为核心,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主要指标,以行业内认可和社会认可为基本要求,突出技术性、服务性的评价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方法,丰富人才评价手段,实现卫生人才考核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遵循经济、有效、效益、可行原则,完善医共体运行机制。在有利于合理分级诊疗、保持行政建制、财政供给机制、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不变的前提下,医共体总院(源城区人民医院)与7个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医共体总院承担疑、难、重、杂及住院病例诊疗任务,引导群众在基层首诊,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畅通上转渠道,精准对接下转患者。引导区级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技术人才下沉基层,实现分级诊疗,促进源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持续健康发展,解决基层医院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难题。医共体总院要围绕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慢性阻塞肺疾病诊治、骨质疏松症健康宣传、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等多学科进行线上线下教学与培训,提高基层医院诊断的准确率和诊疗服务能力。通过到各基层医疗机构义诊,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将高水平的专家、将先进的医疗设备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诊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和技术水平。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源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持续健康向上发展,解决基层医院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难题,提高基层医院诊断的准确率等资源共享,医共体内部通过不定期安排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授课、联合查房等方式,充分发挥医共体总医院传、帮、带作用,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实现医共体内规范化、标准化、同进步、共发展管理目标,提升基层医院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区域内住院率达85%左右,实现“大病不出区”;居民2周患病就诊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地区100%。

  (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文件精神,按照规划和促进社会办医的思路,积极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呈现多元化的办医模式,为社会医疗机构发展性的竞争机制和行业环境,促进社会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投融资力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解决医疗建设项目资金缺口问题。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中医、护理院等类别的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设立专科医院,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机制。保障社会医疗机构在服务准入、等级审评、大型设备配置、科研立项、专科补助、信息共享和监督管理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积极探索解决社会资源举办医疗机构在土地使用、融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瓶颈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相互补充的行业环境。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社会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监督和引导社会医疗机构规范执业、守法经营,培育社会责任感,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引导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做大做强,鼓励实行集团化运营和发展。充分激活整个行业的发展潜力,着力引导社会医疗机构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建立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提供个性化高端服务的多元办医格局。

  (五)推进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协同改革。进一步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政策,梯次减轻参保群众的就医负担。规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引导普通门诊向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流。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逐步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实际补偿水平。将家庭病床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进一步发挥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在促进“社区首诊”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进一步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监督作用。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付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制度,积极推进落实国家组织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推进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常态化,推动药品集中采购结余留用政策落实见效。至2025年,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的国家基本药物采购配备品种数量占比达到70%以上,公立二级医院的国家基本药物采购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分别达50%以上。编制基本药物的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对基本药物应用的监督和指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广东省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和深圳药品集团采购平台公开招标采购和确定采购价格,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加强零售药店执业药师的配备,保证居民用药安全。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完善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群众基本用药安全。建立应急药物储备制度,确保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特殊情况下药品的应急调度和供应。

  (七)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完善落实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机制,健全能力共建、信息共享、相互衔接、协同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重点推进综合监管绩效评价、督察追责相关制度。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要素准入、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加强监督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依法联合惩戒机制,推进综合监管结果协同运用。

  四、整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

  (一)大力推进智慧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遵循国家深化医改,推进建设紧密型医共体的相关项目,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助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医疗水平高速飞跃,聚焦“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等方面,构建全感知、全联接、全融合、全智能的智慧医共体信息系统,着力改革完善区级医院、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全区医疗资源,加强政策联动,强化医防融合,推动全区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源城区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和高效信息化支撑。

  (二)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打破时空局限,实现医疗、医药资源的有效下沉,一体化无差别服务百姓健康。数字化运用推动医疗体系与公共管理的深度融合,强化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解决医疗健康资源的可及与普惠。医疗健康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实现有效监测、预测,科学综合防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百姓健康管理水平。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到2025年统筹建成源城区区域卫生健康医共体信息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构建省、市、区、镇(社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广远程会诊、预约转诊、互联网复诊、远程检查,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应用。

  (三)实施“互联网+”签约服务。运用“互联网+”理念,将智能语音血压计、血糖仪发放至患者家庭,借助智能设备、物联网等技术,建立与居民的实时连接,搭建慢病信息数据库,促使辖区内家庭医生能够精准、连续监测居民血压、血糖等慢性病的发展情况,在信息系统发现血压、血糖值连续高危的患者,则可以及时提醒群众就诊,及时作出干预措施,及时查找高危相关因素,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

  (四)充分利用医共体平台,实现区域慢性病资源共享机制。医共体内成员单位间执行统一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互通互认,居民健康信息实现互联互通、高度共享,基层医疗机构可以调阅上级医疗机构病历、检验、检查结果,了解患者出院处方,保障慢性病患者得到合理的延续性诊疗。另外,医共体内统一遴选药品总目录,实行药品统一采购、配送、支付及管理,各成员单位在总目录内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选取各自医院的基本使用药品目录清单,有效解决转诊患者缺药少药问题,降低药品支出成本的同时,保障了基层患者用药延续性。同时,医共体内成立区域影像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区域心电中心、区域慢性病中心、区域胸痛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等,让患者在基层就能进行大部分市直医疗机构的检查,有效保障患者治疗的延续性,促使慢性病患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配药和定期随访,有效减轻牵头医院接诊压力,合理调整了医疗资源配置,促进牵头医院集中资源治疗急危重患者,反向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的黏性,方便慢性病患者就近配药,减少来往区级医院的频次,努力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患者“最多跑一次”目标,充分利用紧密型、智慧型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巩固和延伸医共体的服务内涵。通过网络线上预约挂号、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智慧结算等一系列“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领域让数据多跑路,患者“最多跑一次”活动由区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普及,打通居民就医“最后一公里”,让群众享受智慧型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各项便民惠民服务,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五、实施改善医疗环境行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省内外的先进医学团队合作,建立名医工作室,加强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医共体总院要加快建设国家、省、市级医学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各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加快建设特色专科,鼓励基层医疗机构申请省、市级重点专科。打造医学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医院等级提升,实现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总体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力提升。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温馨安全环境。实施绿化、 美化、净化工程,做好医疗卫生机构内外环境卫生整治,落实禁烟,保持干净、整洁、安全、舒适、温馨。诊疗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分隔病人诊治与健康服务区域,利于强化院内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完善无障碍和便民设施,改善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

  (三)优化完善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和优化服务流程。努力实现转院(科)医疗服务无缝衔接,缩短住院患者等候时间;建立有序的就诊制度,推行分时段预约,合理安排患者就诊、检查时间,尽量缩短候诊时间。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标准的区 120 急救(指挥)分中心,形成覆盖全区各镇街反应快速的医疗急救救治体系。推进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开展面向公众的急救科研培训,邀请市急救(指挥)中心对区内各急救网络医院进行培训及演练,提高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与水平。

  (四)实现全程规范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病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改善住院条件,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完善岗位责任制;加强精细化管理,完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制度,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

  (五)实施整体护理模式,全面推进优质护理。全面实施整体护理模式,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加强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管理;按照责任制整体护理要求配备护士,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延续性护理服务,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六)推行健康人文关怀,构建医患和谐关系。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服务作风,规范医疗行为,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注意患者隐私保护,诊治场所要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逐步完善社工和志愿者服务,提供体现专科特色的志愿者服务;完善投诉服务机制,及时化解纠纷矛盾。

  六、发挥中医中药特色优势,持续增强传承创新能力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增强中医药服务功能。加强中医药规范化建设,推动区中医院新建项目,拟按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规划建设,增强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建立健全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为龙头,区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康复科为骨干,镇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各类民营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优化覆盖全区居民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建立保健服务体系。逐步改善 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推动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开展中医药服务,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的适宜技术,推进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探索建立融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保健服务体系,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全过程。支持构建“中医药+妇幼”新模式,到2025年,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完成集中医中药、康复一体的中医科。全区所有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80%卫生站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三)发挥中医药保健特色,推广中医药养生服务。推广科

  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中医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残疾人健康服务、商业健康保险、中医医疗保健旅游等健康服务,在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注重中医治未病等预防保健功能,鼓励建设“治未病”服务示范试点单位、中医药专家成立中医药传承工作室,鼓励有资质中医师开展健康养老、养生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特别鼓励名老中医退休后到基层行医或开办个体中医诊所,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的服务能力。

  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一)加强卫生监督协管网络建设。以业务建设为切入点, 完善和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监督协管网络建设,实现全区卫生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体系。

  (二)加强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分工明确、功能互 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运作整体效能。加快推进源城区疾控中心新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区疾控中心建设高水平公共检测实验室,2024年底前达到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P2+)标准。强化源城区疾控中心健康风险因素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培养,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危害因素风险评估能力。加强疫苗冷链系统信息化建设,规范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加大投入,全面启动“预防接种安全工程”,推进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促进精神疾病防治有效衔接。建立以区精神卫生防治所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科门诊为依托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项目网络建设,强化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服务功能。加快源城区精神卫生防治所迁建项目建设,加快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病防治能力建设与精神病专科医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建立健全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到2025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达到5‰,规范管理率达95%。

  (四)完善职业病防治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用人单位负责、 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机制。健全完善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和分类分级监管机制,实施职业健康“黑名单”管理。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持续提升职业病监测预警能力。积极推进源城区人民医院申报职业病防治机构资质,承担辖区职业健康工作。强化劳动者基本职业健康服务供给,建设一批“职业健康小屋”,深入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

  八、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落实生育政策配套衔接。完善托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育、养育子女家庭负担。推进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假和配偶陪产假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方式及必要的便利条件。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出生人口监测网络体制,完善卫生健康信息系统数据资源整合,构建全区人口大数据,不断提高全员人口信息的覆盖率、准确率和及时率,准确掌握人口变动情况,科学预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推行三级防治措施,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政策,逐步构建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关怀长效机制。

  (二)规范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加大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综合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鼓励国有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推动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改善环境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的幼儿。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5个,至少建成1家具有带动效应、可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公立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九、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一)深入推进卫生创建。积极开展卫生创建,扎实推进国家级卫生镇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省市级卫生村创建。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卫生镇(村)创建成果。到2025年,国家卫生镇创建比例达50%,省级卫生村达100%。

  (二)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持续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每年4月组织持续1个月的“爱国卫生月”活动,每月开展1次以清除卫生死角和“四害”孳生地为主的统一行动,各镇(街道)组织辖区内社区、村庄和单位每周进行1次环境卫生大扫除。推行城乡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建立以村庄“清洁指挥长”为责任人村庄公共环境保洁机制,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和门内卫生达标责任制。

  (三)强化病媒生物防制。科学制定防制方案和技术标准规范。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措施,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切断登革热等媒介传染病传播途径。实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单位责任制。到2025年,各镇(街道)开展蚊媒密度监测率达100%,蚊、蝇、鼠、蟑四类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开展率达100%,市区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国家卫生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四)持续培育无烟环境。加强控烟行为干预,建设无烟环境。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在控烟中发挥带头作用。宣传吸烟、二手烟暴露和电子烟的危害。加快无烟机关、无烟医院、无烟学校、无烟家庭等无烟环境建设,提高无烟环境覆盖人口比例。到2025年,持续保持无烟单位建设成效,不断扩大无烟单位创建覆盖面。


  (五)加快健康细胞建设。扎实推进健康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健康村、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健康机关等健康细胞建设。到2023年,源城区健康社区、健康村、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机关不少于50个,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不少于10000个。省级卫生镇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不少于4个,健康家庭细胞不少于500个。到2025年,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建设广泛开展。全区不少于50%的中小学校建成健康学校示范校,发挥示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全面提升健康素质。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积极作用。促进群众心理健康,推进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设,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网络平台,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公益服务。

  十、整合发展医疗优势资源,推动医疗卫生高地建设

  (一)全面提升医疗质量,促进整体跨越发展。培养、引进和选拔医学领军人物、医学后备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对“三名工程”(名院、名科、名医)创建工作扶持力度。坚持创新发展,加强以区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区级医院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发挥中、西医特色优势,创建高水平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打造高水平学科群,发挥重点专科在医共体内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源城区整体医疗质量,促进我区医疗卫生跨越式发展。

  (二)引进培养高端人才,促进医教协同发展。实施卫生健康战略人才锻造工程,引进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临床和公共卫生第一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提升医学高等教育水平,完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引导第三方建设一所高水平实验基地,研究加强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完善评定评价机制,推动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结合区域外转诊率排名靠前病种及疑难重杂病的诊疗情况,鼓励卫技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强基工程,提升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持续通过定向培养、转岗培训、在岗培训、对口帮扶、专项招聘等措施,“一镇一策”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方面骨干人才。实行医务人员“区管镇用”、“镇聘村用”,吸引更多医学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打造一批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全面实行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制度。

  (三)借力健康湾区建设,推动医疗融合发展。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水平领先、集群优势明显的特点,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以广州为牵引,加强重点科室建设,提升临床专科能力,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肛肠科、泌尿外科积极申报省、市重点专科。积极推进专科联盟,积极接触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专家教授,力争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我区技术扶持定点医院点对点帮扶科室发展,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引领前沿的优势专科群。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建立上下贯通、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机制。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作为关心群众疾苦、密切联系群众、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切实承担起卫生健康改革与发展的责任。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监督评估

  明确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投入相结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综合监督管理,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自觉接受各界监督。

  三、坚持人才引领,加强人才支撑

  区卫生健康部门要高度重视卫生人才工作,摸清人才需求,找准突破对策,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合理增加卫生人才总量,统筹协调卫生人才开发工作。加大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力度,推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用好用活区里出台的系列人才优惠政策,确保引才政策落地见效,争取留住高层次卫生人才。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政策解读。通过多样化的媒体传播手段,及时宣传各类政策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卫生健康事业的良好氛围。


  附表1

源城区卫生健康领域2021年-2025年重大项目计划表

    

投资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总

投资

项目建设用地总规模(亩)

业主单位

1

区人民医院新建发热门诊(感染楼)、迁建高压氧楼建设项目

主新建一栋五层的规范化发热门诊(感染楼),占地面积828平方米,建筑面积4140平方米,迁建一栋三层的高压氧楼,占地面积144平方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

9672.76

1.242

区人民医院

2

源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643.15平方米、建筑面积4793.8平方米,设置床位50张。

4000

0.96

源西街道办事处

3

新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043平方米、建筑面积3094.08平方米,设置床位50张。

3000

1.56

新江街道办事处

4

上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722.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86.5平方米,设置床位50张。

4396

2.58

上城街道办事处

5

源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项目

项目用地面积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12平方米,其中新建一栋9层(含地下室)的综合大楼,另新建一栋一层130平方米的平楼。

7999.8

11.4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

源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二期项目

项目拆除上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大楼和区精神卫生防治所住院大楼,并在拆除原址上新建一栋占地面积1411.38平方米(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305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16252平方米的10层“L”型综合大楼(含地下一层)。

20104.02

4.58

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附表2

  源城区卫生健康领域2021年-2025年重大项目储备表

投资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计划总

投资

项目建设用地总规模(亩)

业主单位

1

源城区第二人民医院新建项目

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按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规划建设,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拟设置床位250张。

25000

60

区第二人民医院

2

源城区人民医院扩建项目

项目扩建建设用地约13487.77平方米,项目扩建综合楼裙楼和综合楼,总建筑面积合计约为37397.6平方米,新增床位250张。

73800

20.23

区人民医院

3

源城区中医院新建项目

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按照二级甲等专科中医院标准规划建设,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拟设置床位250张。

25000

45

区中医院

4

源城区精神卫生防治所迁建项目

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按照二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标准规划建设.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设置床位200张。

8000

15

区精神卫生防治所

5

源城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东埔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项目拟规划建设养老服务大楼(A栋)和健康卫生服务大楼(B栋)及地下停车场。其中,养老服务大楼(A栋)位于用地南面,规划占地1000平方米,主体8层,总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规划设置床位200张;健康卫生服务大楼(B栋)位于用地北面,规划占地950平方米,主体8层,总建筑面积约79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屋面230平方米,规划设置床位50张。项目总投资估算为22425万元。

22425

9.59

区民政局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政务微信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智能机器人 返回顶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本页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