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源城区2014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
——2015年8月6日在源城区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源城区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向本次常委会报告源城区2014年度财政收支决算草案,请予审批。
一、2014年财政各项收支决算完成情况
2014年,财政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各镇街和区直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紧紧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幸福源城”的目标,按照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预算计划, 大力组织收入,科学安排支出,规范财政管理,圆满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财政收入取得了“四个第一、三个翻一番”的喜人成绩,各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基金预算两项预算总收入共实现382,958万元,财政总支出353,273万元,年终结余29,685万元(其中零余额账户额度结转1,514万元、专款结转23,854万元、净结余4,317万元),财政收支实现平衡,并略有结余。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决算
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11,706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182,023万元,年终结余29,683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1、收入方面。
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11,706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收71,638万元,增长51.15%。其中:
(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9,579万元,比上年完成数70,427万元增收19,152万元,增长27.2%。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5,057万元,同比增收1,955万元,增长14.9%;地税部门完成55,303万元,同比增收13,670万元,增长32.8%;增值税退税-80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9,299万元。
(2)上级补助收入121,438万元,比上年上级补助完成数68,482万元增收52,956万元,增长77.33%。
(3)债券转贷收入500万元。
(4)上年结转结余收入189万元。
2、支出方面。
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182,023万元,比上年完成数139,879万元增支42,144万元, 增长30.1%。其中:
(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75,175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51.6%,比上年同期增支38,725万元,增长28.4%。按支出科目分类主要支出有:
一般公共服务27,966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5.96%;
公共安全5,255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3%;
教育36,569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0.9%;
科学技术545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0.3%;
文化体育与传媒2,296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3%;
社会保障和就业25,257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4.4%;
医疗卫生12,490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1%;
节能环保2,253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3%;
城乡社区事务8,318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4.7%;
农林水事务15,036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6%;
交通运输839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0.5%;
住房保障支出8,484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4.8%。
(2)上解支出完成6,698万元。其中:出口退税专项上解支出完成2,652万元,其他专项上解支出完成4,046万元。
(3) 债券转贷还本支出完成150万元。
公共财政预算收支相抵后,年终结余29,683万元(其中零余额账户额度结转1,514万元、专款结转23,852万元、净结余4,317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决算
2014年基金预算总收入完成171,252万元,其中: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50,73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完成20,520万元。基金预算总支出完成171,250万元。
收支相抵,年终结余2万元(专项结转)。
二、2014年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2014年,预算执行主要呈现如下四个特点:
(一)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区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与税务等部门沟通协调,完善市区联合抓收入机制,加强了市区联动,强化了税收征管,并以全面摸清我区家底为契机,盘活城区资源资产,提高经营效益,拓展非税收入增长空间。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收入总量近9亿元,增量近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增量、增速和质量均位居全市各县区之首。
(二)财政收入质量较高。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持续增收,分别增长10.3%、19.2%、31.4%、20.5%,涉房涉土税种如契税、土地增值税和土地使用税保持高速增长,分别增长30%、58.9%、67.6%,有力地拉动本级税收增收。全年本级税收收入实现70,280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8.5%,本级税收收入增量15,724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量的82%,反映了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税收主导地位突出,财政收入质量较高。
(三)财政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政部门按照区人大批准的预算,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落实“稳定增长、促进转型、平衡收支、厉行节约、保障民生”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压缩一般性支出,节省财力重点用于经济建设和保障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促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确保了人员经费、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的支出需要;二是确保了民生支出需要。全年“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九项民生项目支出达12亿元,同比增长30%,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是基本保障了区重点项目的支出需要。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融资等方式想方设法积极筹集资金,加大对政府“十件实事”等重点项目的投入,为我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财力保障,推动区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四)预算资金调度非常紧张。财政部门在年初预算安排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为落实上级各项惠民政策以及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在预算执行中既要解决重点项目超预算支出,又要按进度兑付以前年度占用的专款,以致收支矛盾愈发突出,全年资金调度非常紧张。虽然财政部门想方设法灵活调度资金,包括争取市区土地分成和借款等筹集计划外收入,顺利完成了年终结算,但仍有部分支出被迫推迟支出,增加了下年度预算执行和资金调度的压力。
三、2014年财政主要工作情况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发挥财政职能,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新”:
1、多渠引水,灵活筹资,经济发展有了新动力。
2014年是财政筹资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之年。一年来,区委、区政府抢抓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园扩园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迅速增长,收支矛盾愈发突出。面对资金瓶颈的制约,财政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工业园管委会、发改局、经贸局等部门,争取广发行工业园扩园贷款和省产业园扶持奖励资金,为工业园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争取省市旅游和城市提质扩容专项资金,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宜居宜业环境;积极筹集资金3亿多元,推进政府“十件实事”、巴伐利亚庄园及一通汽车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加大扶持企业力度,建立民营企业“互保池”融资平台,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本级预算安排及争取上级补助,扶持企业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全区税收超千万企业达到15家,完成“三赛”任务。
2、凝心聚力,狠抓征管,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
2014年是我区财政收入的丰收之年。一年来,财政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勇于面对困难,狠抓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年度财政收入任务和“三赛”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的财政收入任务。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96亿元,同比增收1.92亿元,增长27.2%,其中非税收入仅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增量、增速和质量继续在全市各县区中排名第一;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本级税收收入对比“十一五”期末均翻了一番多,取得了“四个第一、三个翻一番”的喜人成绩。
3、牢记宗旨,优化支出,民生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4年,财政部门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坚持厉行节约,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并加快支出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6%,民生建设效果显著。
(1)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新开办了公园西小学和文昌学校小学部,扩建了高莲小学和新江路学校,城区“入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二是推动埔前镇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在全市率先实现省级教育强镇全覆盖。三是进一步提高了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支出6,157万元,同比增支1,667万元。四是基本解决教育负债遗留问题,全年消化教育负债300万元,累计消化1.09亿元。五是建成教师进修学校,推进“强师工程”。全年教育支出36,569万元,同比增支6,329万元,增长20.9%,有力促进了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不断提高。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水平和孤儿养育等六项底线民生补助标准,增幅均高于省平均水平。二是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增强养老保障能力。三是全面落实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和小额贷款贴息等政策,就业水平稳步提高。全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257万元,同比增支6,973万元,增长38.1%,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一是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经常性支出差额补助及各项财政专项补助,化解长期债务,基层医疗机构逐步回归公益性质,减轻群众看病负担。二是顺利完成30间标准化农村卫生服务站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进一步提高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和年报销封顶线,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四是筹集资金搭建食品药品监管平台,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全年医疗卫生支出12,490万元,同比增支1,772万元,增长16.5%,有力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4)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发放移民到户资金、良种补贴和种粮直补等强农惠农资金,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利、村村通自来水、中小流域综合治理、森林抚育和生态文明村等项目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农村新一轮扶贫开发、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全年农林水事务支出15,036万元,同比增支5,125万元,增长51.7%,有力促进了“三农”事业加快发展。
(5)文化计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修缮太平古街和李焘故居,建设区图书馆,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逐步加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资金投入,计生优质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6)宜居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围绕建设全市“宜居中心”的目标,按照市、区两级政府的决策,共同投入1.2亿元加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完成七寨湖公园旅游大道建设,改造升级老城区小街小巷和巴登大道,开展养猪场污染防治、东江水环境整治行动,推进环卫保洁以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幸福社区(村居)工作,城区环境不断优化。
(7)基层组织运转得到较好保障。推动区直单位、镇街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政策将其所属人员逐步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增强基层事业单位活力;进一步提高了村(居)委会办公经费及其工作人员任职补贴、村级防疫员补贴标准,全年村(居)委会办公经费和人员经费支出2,000多万元,基层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4、深化改革,强化监管,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制定财政改革方案,明确改革事项和时间节点,全面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管,取得了较好成效。
(1)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效果显著。一是强化部门主体责任,及时公开了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强化社会监督。二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继续推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规范零余额账户资金支付管理,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不断加强。三是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公办学校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细化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四是全面清理甄别存量政府债务,为规范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奠定了基础。五是全面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压减部门经费3%用于民生事业,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2)财政资金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一是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制定区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议费、差旅费管理办法,建立“三公”经费及会议费季报制度,开展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专项检查工作,有效降低了行政支出成本。二是加强专项资金监管,按照《河源市财政专项资金动态监控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强专项资金分配拨付的监控,及时开展专项检查工作,严肃财经纪律。
(3)非税收入和国有资产管理不断规范。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实行部门非税收入与支出脱钩,强化票据管理和非税收入清理检查,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制定了《源城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完成全区行政和企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财政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工作成效明显。创新评审模式,试行财政投资建设项目委托中介机构评审,严格执行《源城区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范项目资金拨付,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年共审结财政投资建设项目314宗,审核工程价值6.13亿元,核减工程价值1.07亿元,核减率为17.46%。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全年共实施政府采购项目89宗,采购金额10,126万元,节约资金956万元,节约率为8.6%。
(5)会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积极举办最新会计制度、村(居)委会财务管理和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全区会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财政所(结算中心)的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能,完善报账管理制度,严把报账审核关,基层财务管理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2014年我区财政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区财政收入近年来高增长形成了高基数,财政稳增长压力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资金需求巨大,资金瓶颈问题非常突出;财政监管存在薄弱环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等。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附件:
一、2014年度河源市源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二、2014年度河源市源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决算总表
三、2014年度河源市源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明细表
四、2014年度河源市源城区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总表
五、2014年度河源市源城区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支决算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