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网站支持IPv6
源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报告
来源:区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23-04-06 11:19:43
字号:
分享:


——2023年2月27日在源城区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源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宇航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面对全球疫情反复、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三重压力”叠加等超预期因素,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工作部署和市委、区委工作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扎实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巩固经济社会平稳向好趋势。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7.24亿元,同比增长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经济发展质效得到提升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3.93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电子科技信息产业园、水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强化园区营商环境建设,园区管理与服务效能持续提升。聚力推进工业用地整治提升,实现扩园约1.07平方公里;成功引进深特建工、台川数控、万桥钢模等优质项目,加快推进华润怡宝、航嘉工业园等项目建设,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10个一”行动,开展实地走访服务,鼓励企业增资扩产、释放产能,推动新增技改企业13家、国高企业7家、规上工业企业12家,组织入库省级技改项目7家,雅达电子首发上市获得通过。

  现代服务业平稳发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促消费政策,成功举办“河源五一惠民团车节”乐享消费·美好生活”等促消费活动,实现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成倍增长,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推动坚基商圈成功入选我市首个“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中山大道、太平古街、大同路等特色商圈持续升级。落实“白名单”制度,保障精电显示等重点企业跨境货车配额,确保供应链顺畅。坚持“五外联动”,组织企业参加“粤贸全球”、进博会、跨交会等展览展销活动,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201万元,同比增长56.8%。埔前镇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相约源城”美丽乡村之旅主题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获国家文旅部首推,巴伐利亚成功创建首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并被评为“广东省技术工人疗休养基地”,埔前镇红色生态休闲游线路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埔前镇坪围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3.8%。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蔬菜产业园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立农业发展平台,全区设立2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成5G+智慧农业平台,搭建4个助农服务中心,4个镇、区级电商平台,10个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全区“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9个,11个农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惠到万家盆地农夫虫子鸡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家手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年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42家、202家、45户。坚决保障粮食安全,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1759.08亩,完成率达100%;全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9108亩,年总产量11369.8吨,顺利完成市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项目投资扎实有效。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全区共安排省、市、区重点项目45个,年度计划投资56.8亿元,全年完成投资额57.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1.4%,其中春沐源、时进、安焕等10个项目建设超时序进度。招引质效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大湾区城市行业协会、商会、联谊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招商宣传力度,健全招商工作机制,规范招引流程全年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30个投资总额62.88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3个,1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项目12个,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二)致力深化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得到增强

  各项改革持续深化。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向镇街延伸,科学合理下放林业、卫生健康和水务等7个领域执法权限共279项,梳理出拟下放的残疾人服务、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等领域公共服务事项68项。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受理增值税留抵退税申请10.29亿元简化涉税涉费事项跨省、跨市迁移办理程序,实施跨省异地电子缴税,全年成功办理税务登记变更14.2笔。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推进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区工作,考评总分位列全市第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调整优化5家区属国企股权并变更工商登记,组建区级城市建设和投资运营平台,有效提升平台实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面落实医疗项目资金结余留用政策等制度措施积极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制度,完善采购在线支付结算机制,切实提高结算效率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构建。强化优质人才支撑,2022年共评选出31名优秀科技人才,补助资金超40万元;举办“源智于人·城贵于才”活动,引进博士38名;加快培育优质专业技术人才,截至年底,我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超1万人,其中中高级职称4249人。加快培育创新载体,组织4家企业申报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协助4家孵化载体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市级众创空间8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全市首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工作站,设立知识产权纠纷投诉接待站,全区全年专利授权793件,有效发明专利179件,同比增长17.76%。京东方精电被认定为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实现我市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零的突破。

  (三)全面加快城乡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基础得到巩固

  城市建设品质明显提高。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全面完成低碳产业园、水经济产业园、河源市艺术高级中学等项目调规,国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有序开展长深高速(源城段)扩建工程、龙岭工业园、电子科技信息产业园(5G产业城)等项目征收工作。加强对市区背街小巷、居民区等市政基础设施管护,实施市政维修238宗。加快推进27个老旧小区建设,涉及改造面积29.55万平方米,惠及6992192。新建5G基站535个。实施新一轮创文工作,全面加强环卫保洁和城市“六乱”整治,加大三违四抢治理力度,有序推进燃气安全、餐饮油烟、露天焚烧、噪音污染等专项整治,实现居住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

  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经济加快发展。深入挖掘利用镇村资产、资源、区位等优势条件,开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持续增加资源开发利用收益、资金资产性收益、生产经营服务收益,全区2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达到10万元以上,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部出列目标,全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3403.4万元,同比增长58.3%。乡村环境日益美丽。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项目13个,建设里程达33.67公里,总投资3531万元。三清三拆三整治“五美”专项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美丽圩镇攻坚行动等有序推进全区28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创建美丽宜居村17个,精品特色村4个深入推进美丽乡村风貌建设,累计完成存量农房微改造774户、农房外立面改造83栋,新建“四小园”151个。涉农改革扎实见效规范农村建房行为和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土地流转面积达11934亩。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信贷风险补偿金机制,重点推进埔前镇金融服务改革、农村资源盘活及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全市首笔村集体经济组织乡村振兴产业贷在埔前镇坪围村落地。

  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2%,6项污染物指标稳定达标,PM2.5均值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同比减少3微克/立方米;新丰江水库、东江源城段水质分别达国家地表水Ⅰ类、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土壤环境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措施到位率100%。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做好污染物减排、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工作,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推进新丰江水库、东埔河、三王坝河等水环境污染防治,有效提升水体治理效能

  安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强流调管控和风险排查能力建设,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和隔离管理工作,有效防范疫情扩散蔓延。加速构建新冠病毒“免疫屏障”,全区累计接种新冠疫苗196.86万剂次,覆盖76.95万人,全人群接种覆盖率117.68%。成功打赢“龙舟水”防御硬仗,群防群治护航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同比下降50%以上。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食品药品安全满意度大幅提升。加快建设区级应急指挥中心,多维度开展森林防火、市政防汛排涝、防震减灾等工作,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持续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行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四)聚焦打造服务型政府,政务服务效能得到提高

  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审核合一、一人通办”制度,全面推行“线上服务”,实现企业开办设立登记时间从1个工作日压缩至0.5个工作日,全区市场主体达84780户,同比增长2.3%,存量和增量均位居全市第一。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站式办理”“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成果,有效缩减工程审批时限。区政务服务大厅进驻事项增至1180项,事项进驻率提升至95.37%,铺设52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到行政村(居),实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行政村全覆盖,源城区行政服务中心成功获评2022年广东省“县(区)级标杆政务服务中心”。区工业园企业服务中心顺利开通政务服务业务,14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直达园区,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社保全覆盖,及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待遇,推动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9.56万人,圆满完成指标任务。稳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866元、606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8元、252。常态化开展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充分发挥妇女维权站、家庭暴力投诉点、“舒心驿站”等平台作用维护妇女权益。住房保障工作有力推进,完成美林湖保障性住房室内装饰工程,有序组织双下路一期保障房配套设施建设工程验收工作。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全年发放各类补贴补助、奖励金、抚恤金等约1800万元,持续巩固拓展新时代双拥共建工作。

  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成功创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省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省级就业帮扶基地1高质量运营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持续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全年开展三项工程培训3827人次大力开展“南粤春暖”“春风行动”等13场招聘活动,帮助企业招工6400多人次推动新增就业3658人。启动源城区第一中学、埔前中学改扩建项目,完成东城幼儿园、竹园幼儿园项目建设,推动全年新增学位1260个。加快推进区疾控中心、上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感染楼)、高压氧楼建成运营,源西和新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均投入使用。启动区文化馆一楼升级改造工程,新增石坪、永昌两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完成足球公园建设。依托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等文化信息平台,构建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信息化网络,建成区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并投入使用。积极参加第十六届省运会,柔道和水上运动等项目喜获佳绩,全区共斩获11枚金牌。有效开展“八五”普法工作,源城连续三年法治河源建设考评排名全市第一,区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报告入选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2021)白皮书,是全省入选的8个县区之一。此外,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侨联、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社会各界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彰显,国防、统一战线、宗教、外事、地方志、档案、保密、殡葬、供销、水库移民、社会组织等工作有力有效

  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全区上下克难奋进、迎难而上、综合施策,全力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质量仍不够高,产业链不强,大项目、好项目不多,部分规上企业减产,一些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经济稳增长面临诸多挑战;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城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要素保障不够充分,营商环境水平与“双区”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和总抓手,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区委八届三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产业发展、城乡融合、民生改善为着力点,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源城,奋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市前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同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3%以内,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在推进产业升级上发力,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全力打造工业强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力争到2023年底实现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64%以上。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以商招商,大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壮大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做强水经济优势产业集群,做优新材料产业集群,拓展预制菜、生物医疗等未来产业,加快推进华润怡宝、深特建工、航嘉三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规模优势。抢抓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机遇,全面提速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扩容提质工程,力争实现扩园1500亩以上,盘活闲置土地、厂房及低效用地20万平方米以上。扎实推进水经济产业园、低碳产业园、电子科技信息产业园等平台开发建设,启动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持续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环境,争创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快出台《源城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壮大京东方精电等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推动雅达电子敲钟上市,支持易赛得等10家以上老企业实施技改,推动7家以上企业“小升规”,促进联腾信息等12家新上规企业“规升强”,助力企业走上产业发展新赛道。坚持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10个一”行动,扎实开展实地走访服务,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推动企业增资扩产、扎根源城。

  加快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落实促消费若干政策措施,聚焦大宗商品消费和重点消费,以五一、中秋、国庆等黄金节假日为契机,打好“消费券+消费政策+促销活动”组合拳,全面激发市场消费活力。以坚基商圈获评“广东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为契机,拓展万隆城、翔丰商业广场等重点商圈辐射带动面,大力发展夜市经济、小店经济,加快推进高埔岗文创园、环鳄湖文创消费圈等特色街区建设。积极推动健康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提高服务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实施“个转企、小上限”工程,力争培育限上商贸企业18家以上。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抢抓河源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大力引进一批电商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化税务、海关部门合作,持续优化出口退税流程,助力出口大户增资扩产、抢占先机。借力广交会、进博会、“粤贸全球”等重点展会平台,打通“双区”“买卖全球”的双向贸易通道。继续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和游客集散中心,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推动旅游龙头景区提档升级,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巩固埔前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成果,加快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加快农业产业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畜禽产业园、蔬菜产业园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设若干集精深加工、试验科研、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力争培育更多省级、市级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农场,助力蔬菜、花木、水果、茶叶等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做强做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农业+”“农旅+”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都市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农科融合”,主动对接“双区”农业科研创新示范基地,加强种源等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推广更多优质农产品品种。持续擦亮“源城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启动建设绿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及生产供应基地;深入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培育发展小坑土鸡、坪围鳜鱼等特色农产品,用好双头“双创”电商创业园等电商平台,推动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走进大湾区市场。

  (二)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发力,夯实经济稳增长支撑

  全力抓招商选优资。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一把手”带头招商,探索制定招商引资考评激励机制,规范招商工作流程,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以商引商、以链招商、联合招商,力争全年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5个以上。抢抓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政策机遇,制定重点承接产业清单和重点企业清单,建立招商数据库和招商地图,积极承接“双区”产业梯度转移,力争全年引进1-2家链主企业,围绕链主企业引进一批高关联度的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加快构建完整的全产业链条。

  全力抓项目促投资。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工作导向开展大项目专项服务行动,建立健全区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充分发挥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作用高质量谋划和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实现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全面加强年度总投资45.7亿元45个省市重点项目走访服务,稳妥有序推进国道G205线河源市热水至埔前段改线工程(源城段)、河源市艺术高级中学、龙岭工业园、5G产业城等项目土地征收工作,全力做好项目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工作。加强重点项目督查督办,加快完善重点项目管理制度,推动华润怡宝、深特建工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提速富为电子、时进科技等续建项目建设;抓实长深高速(源城段)改扩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挥基础设施带动作用;抓紧埔前中学扩建工程、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二期等重点民生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民生领域投资;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的便利度,大力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积极谋划项目储备,坚持以国家、省政策为导向,围绕市“五大产业”“七大行动”,扎实做好新增债券资金申报工作,及时做好项目储备入库,加快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为扩大有效投资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深化改革创新上发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全面深化各类要素改革。加快与“双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融湾”“融深”中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营商环境。加快推进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在土地、劳动、资本、数据等要素市场配置关键环节取得积极成效。建立健全区属国企制度化分类监管体系,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全面整合、吸纳各类经营性资源,助力构建全区首家资产超百亿级的国有集团公司。加快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加大对重点项目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做实普惠金融“户户通”,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加快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监管,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深入推进“一镇一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村资源资产化。

  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一照通行”等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准入准营透明度、便利度。持续抓好数字政府建设,完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支撑平台服务能力,深化跨部门“一件事”办理和“省内通办”“市内通办”改革,增强“粤系列”政务服务平台应用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程审批系统运行和监督机制,加快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一个入口、一网通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加速创新驱动发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协同,用好“湾区研发+源城生产”“湾区创新+源城孵化”创新协作模式,加快打造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加速器、科创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强化与“双区”在重大平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承接、整合“双区”外溢的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打造粤北科技创新转化高地。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高成长性的科技型示范标杆企业,力争全年新增国高企业3家以上、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以上。深入实施“雁归源”“候鸟汇源”人才行动,办好“源智于人·城贵于才”系列招才引智活动,靶向引进一批高精尖缺特人才,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建设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

  (四)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上发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稳步提高农业产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固树立和践行大农业观,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果,确保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4万吨。持续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全面落实种业振兴行动,培育更多优质种源,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机装备,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供给能力。

  稳步推进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统筹推进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巩固美丽圩镇建设专项攻坚行动成果,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治理等专项整治,全域推进“五美”行动,不断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加快“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和“美丽农村路”建设,畅通城与镇、村与村之间的交通网络,提升城乡交通效率。加快完善农田水利、电力设施、文化体育广场、光纤光缆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加强特色民居和传统村落保护,提升民房管控和乡村风貌,实施一批民房村居微改造项目,建设一批具有岭南风韵、客家人文特色和现代宜居的精美乡村。加快打造埔前镇两个“五村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源西“岭南首第”、源南下坝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谋划和储备,打造更多亮点。广泛开展选树表彰活动,发挥村规民约、生活风俗、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稳步促进农民增收。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做好产业助农、消费助农、就业帮扶等工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在推进宜居城市建设上发力,提升城市绿美水平

  优化城市布局规划。扎实推进老城区、埔前镇等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做好春沐源岭南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按照中心城区“1+6”空间规划,分类引导各镇(街道)差异化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埔前镇聚焦争创全省全市乡村振兴示范窗口发力,源南镇聚焦产城融合发力,东埔街道聚焦培育城市经济新业态、推动城市更新发力,源西街道聚焦增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推动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发力,上城街道、新江街道聚焦老城韵味、组团内涵式发展发力,高埔岗街道聚焦全域旅游发力。 

  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持续理顺市区城市管理体制,构建权责清晰、统一高效的城市运行管理模式,持续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科学推进城市更新建设,积极配合建设市政道路、地下管网、电力电网、人行天桥等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农贸市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工程。坚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对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各类环境卫生死角清理整治,全力整治违法建筑、违规广告招牌、城市“六乱”等城市“顽疾”,扩大垃圾分类处理覆盖面,确保市区环境整洁、有序。加强市政管网、防洪防涝、污水处理等设施排查整治,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城区空间复合化利用,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抢抓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机遇,持续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及交办案件办结,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质增效。持续发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东埔河等水体整治成效,确保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水质稳定达标和土壤环境总体安全。持续推进“双碳”工作,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应用,有序推动减污降碳。强化排污执法监管,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两高”项目绿色转型升级。探索推进碳汇开发建设,加快谋划推进林业等碳汇项目前期开发,加快培育成熟碳汇项目进入碳市场交易。加强七寨湖、老城区主次干道绿化管理,强化绿道碧道、公园广场管护,打造绿美城市环境。

  (六)在发展民生事业上发力,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力促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实现多渠道就业创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500人以上。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工程,提高从业者就业竞争力。广泛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群体保障水平,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服务,健全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兜牢兜好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扎实做好长者饭堂试点工作;启动区长者康养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打造全区首个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关心退役军人生产生活,巩固拓展新时代双拥共建工作。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质量发展,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快御龙湾小学、区第一中学、埔前中学等新改扩建项目建设,完成中山路幼儿园、二轻幼儿园建设,力争全年新增中小学学位3000个以上、学前教育学位2000个以上。实施“新强师工程”,启动“千百十”和“育苗”工程,加快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深入推进“415”工程建设,探索创新集团化办学方式,争创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持续推进“双减”工作,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区疾控中心投入使用,统筹布局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加强与“双区”合作,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医学影像、远程会诊等6个医疗中心建设,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持续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全力做好区图书馆国家一级馆评估定级工作,持续推进区文化馆、镇(街道)宣传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推动高埔岗文化产业园创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改善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大力发展健身事业,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继续做好新时期疫情防控和流行疾病、重症和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运用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融入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统筹做好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支持国防动员、人防、统计、统战、武装、殡葬管理、工会、共青团、科协、史志、档案、保密、禁毒、移民、红十字、老龄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源城,奋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市前列,为河源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谱写新篇章贡献源城力量!

  

  附件1:河源市源城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表(草案).xls

  附件2:修订版源城区2023年重点正式项目计划表(草案) .xlsx

  附件3:源城区2023年重点前期预备项目计划申报表(草案) .xlsx


 

政务微信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智能机器人 返回顶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本页内容分享